首页 > 女频言情 > 夜读全唐诗 > 第471章 禅社首乐章之二《太和》

第471章 禅社首乐章之二《太和》(1/1)

目录

禅社首乐章之二

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太和

肃我成命,于昭黄只。

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五音克备,八音聿施。

缉熙肆靖,厥心匪离。

首联:肃我成命,于昭黄只

诗歌开篇,“肃我成命”,“肃”字如洪钟巨响,瞬间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传达出祭祀者对既定祭祀仪式的恭顺与敬畏。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流程,都承载着先辈的传承与对神灵的敬意,祭祀者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虔诚遵循。“于昭黄只”则明确指出祭祀对象——伟大的地神。地神在古代文化中,掌管着土地的丰饶、万物的生长,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开篇这两句,不仅点明了祭祀的庄重性,更通过对祭祀对象的尊崇表述,彰显出其神圣性,奠定了全诗庄严肃穆的基调,深刻表达出诗人对祭祀仪式的虔诚以及对神灵的敬畏之心。

颔联: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颔联将镜头聚焦于祭祀者。“裘冕而祀”,细致描绘出祭祀者身着华丽而庄重的裘皮礼服,头戴精致礼冠的形象。裘皮的珍贵、礼冠的庄重,无不彰显出祭祀的规格之高、仪式之隆。“陟降在斯”生动刻画了祭祀者在祭坛上有条不紊地上下走动,进行各项祭祀动作的场景。他们的每一步、每一个手势,都遵循着古老的礼仪规范,一丝不苟。这两句从祭祀者的外在服饰与具体行动两个层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祭祀仪式的庄重与严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祭祀现场对神灵的无限敬意。

颈联:五音克备,八音聿施

颈联转而描写祭祀现场的音乐。“五音克备”,宫、商、角、徵、羽五种基本音调相互交织,构成和谐美妙的旋律,象征着音乐的完美和谐。“八音聿施”,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质制成的乐器齐鸣,钟磬之声清脆悦耳,琴瑟之音悠扬婉转,鼓乐之声雄浑厚重,各种乐器的声音相互配合,营造出庄严肃穆的音乐氛围。音乐在祭祀中,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与神灵沟通的桥梁。这两句通过对祭祀音乐丰富性和庄严性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祭祀的庄重与神圣,深刻体现出祭祀者对神灵的虔诚之心。

尾联:缉熙肆靖,厥心匪离

尾联对祭祀的氛围和祭祀者的心态进行总结。“缉熙肆靖”描绘出祭祀现场庄重宁静、秩序井然的氛围,整个空间弥漫着神圣的气息,每一个参与者都沉浸在对神灵的敬畏之中。“厥心匪离”则深入刻画祭祀者的内心世界,表明他们的心意始终专注于祭祀,没有丝毫的游离与杂念。在这场庄重的祭祀中,祭祀者以最诚挚的心意,期盼着神灵的庇佑。这两句传达出祭祀者对神灵的虔诚与专注,将对神灵庇佑的祈愿推向了高潮。

总体赏析

这首诗围绕唐代祭祀地神的仪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唐代祭祀文化的庄重与严谨。在语言运用上,诗歌用词精准、凝练,富有文化底蕴,如“肃”“裘冕”“五音”“八音”等词汇,生动地描绘出祭祀的场景与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在结构安排上,诗歌层次分明,从开篇点明祭祀的庄重性和对象,到描写祭祀者的服饰与行动,再到展现祭祀音乐,最后总结祭祀氛围和祭祀者的心态,层层递进,逻辑严谨。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歌自始至终都饱含着对神灵的敬畏、对祭祀仪式的虔诚以及对神灵庇佑的热切祈愿,情感真挚而深沉。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对祭祀仪式的生动描绘,不仅体现了唐代文化中浓厚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灵的崇敬,更为后人研究唐代祭祀文化、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