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上国之恩(1/1)
冬天的琼州依旧温暖如春,作为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地区,这个地方一年四季就没有太大的区别。夏无酷热,冬无严寒。
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就在陈汉的冬季反击战落下帷幕的时候,琼州冬水稻收获的季节来临了。这几年粮食价格飙升,往年大多一年只种两季稻的琼州,现在无一例外的都种着三季水稻。其外的辣椒、花生、红薯啥的,顶多就是在犄角旮旯里种点。
如今海南粮食最大的买主并不是陈汉官方,而是福建的天地会。这群人现在都感觉压抑死了,可是他们又不愿意主动去找死,当然他们也不愿意主动放下兵器。陈汉一直都在做着他们的工作,就是没大的效果。
半个福建分裂成大大小小近十股力量,有一天没一天的熬着。
作为当初的同盟,天地会骂不上复汉军过河拆桥,因为复汉军对他们已经够大方的了,整个市场都是对他们开放的。粮食和茶丝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外头的粮食可以走进去,里头的茶丝可以运出来。虽然中间要经一下‘官’手。
以凌梁这样的‘小地主’为例,他就不需要吊在泉州一棵树上吊死,另一边的福州已经对他的地盘上的茶丝敞开了方便大门,价格还是很公允的,那么接下来很自然的就是也在福州购入粮食了。
冬天的琼州府是一片收获的季节,冬水稻从收割到晾晒,再到脱壳装袋,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农民们卖出粮食,收获钱财。
金圆券这东西在琼州府还没大规模的流通,一切还是看真金白银。分量十足的银元映照着农民们满是喜悦的面容。
十二月初五,整个粮食贸易已经接近尾声,但文昌县依旧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倒不是没有商家自己下乡去收粮,但那也的话粮价必然要压低一点,农民们舍不得这点钱,宁愿自己找车子,找牛马驴,拉着来城里卖。找不到牛马驴这样的大型牲畜,他们宁愿用人力拉。农民的力气最不值钱!
一辆辆的平板四轮车上装满了粮食,从县城到外头的清澜港,‘哞哞’水牛的叫声不绝于耳。
清澜港地处教肇兴自公始。”鄚天赐得到这批士人的归附后,多次进行学术大会,编修著作,让他们一展所长。推行汉法,在学术礼制方面“制衣服冠帽,兴学校”,几十年下来当地土著多依照汉习俗生活。这种能力在陈鸣看来,比郑信手下的曼谷华人,更具有意义。
虽然莫天赐的年龄真心大了些,可只要河仙归附,只要莫天赐的身子骨还能继续干下去,陈鸣是要大用他的,而不是如阿布贝卡那样,只做一个表面的幌子。
事情一点都不如陈保广所料,当莫天赐派出自己手下仅存的一点人手接受了那两艘货船后,整个嘉定都为之一静。同时莫天赐也迅去了一封奏疏上表顺化,他现在还是广南国册封的河仙总兵么,也跟一颗炸弹一样,让整个顺化震动。
现任的广南王阮福淳已经十八岁了,六年前阮福阔病逝,大臣张福峦勾结太监褚德、掌英阮久通,篡改阮福阔的遗诏,拥立年纪十二岁的第十六子阮福淳嗣位。阮福淳以拥立有功,封之为国傅、掌户部事管中、象奇兼艚务。其子张福嵊、张福岳皆娶阮福阔之女,权倾一朝。
阮福淳年幼贪玩,张福峦纵之不管,甚至引导他四处游玩。广南国中政务皆归张福峦管理。阮主朝中皆为张党,亲族门人分据各要职,贪赃枉法。国人皆恨张福峦,将他比作秦桧,称之为“张秦桧”。
十八岁的人放到二十一世纪也是成年人了。可阮福淳依旧被张福峦当牌位一样供在台面上,他自己也不急着拿回权利。
陈鸣对他的评价就俩个字——废物。
所以莫天赐的奏疏与其说是给阮福淳的,还不如说是张福峦的。
后者拿到莫天赐的奏疏后,先是一愣,接着就全是欣喜。莫天赐才不会对安南人说自己要举河仙归化中国呢,而是自己以河仙港对陈汉南洋水师开放为条件,赢得了陈汉南洋水师的援助。现在嘉定港的这两艘中国商船就是南洋水师对他的援助。
他要拉起一支队伍,反攻河仙,请求广南允许他在嘉定招兵买马,也请求广南适当的支援他一点点。
随同这道奏疏一块送到顺化的还有一批礼物,两艘中国商船运来的货物当中最上等的一批瓷器、丝绸和茶叶,成为了莫天赐巴结张福峦的敲门砖。
莫天赐在陈汉南洋水师的帮助下反攻河仙,不管成与不成,对于广南都算是好事啊。
拿了厚礼的张福峦高高兴兴的应允了。他一点都没想着这会不会是中国插手中南半岛,插手安南,插手广南国的前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