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理论的极限!不是时空极限!广相量子力学再度融合!最小尺度!(2/2)
“但如果想知道一个电子有大,拿尺子就不行了。”
“对于微观世界,唯一的测量方法就是用另一个微观粒子作为工具,去测量被测量的微观粒子。”
“但是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有巨大的差别,这就会导致测量出现极限。”
“现在,大家随着我一起,来做个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很重要,希望你们在未来要逐渐学习并习惯这种思维。”
众人听的双眼放光,感觉在布鲁斯教授的娓娓道来下,他们已经站在了物理最前沿。
“假设现在要测量一个微观粒子A。”
“那么就必须发射出另一个微观粒子B与之相互作用,通常来说,B是光子。”
“如果想精确地测量出A的位置,那么就必须使光子的波长尽可能地短。”
“这样才能将粒子A恰好捕获在光子的波长中,从而达到【测量】目的。”
“A的尺寸越小,则光子的波长也要越短。”
“这一点大家能理解吧。”
“但是,根据E=hv,光子的波长越短,则频率越大,于是能量就越高。”
“当A的尺寸小到某个极限值时,这时候光子的能量也会到达一个极限值。”
“这个能量极限值就是【c2】。”
“这里的指的是所测量的粒子A的质量。”
“因此c2就是根据狭义相对论计算,该A粒子所具有的全部能量。”
“如果用于测量的光子的能量,超过了c2,那么光子在撞击到粒子A时,粒子A很可能会吸收掉这份能量,产生一个全新的粒子A。”
“如此一来,测量过程发生变化,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测量什么了。”
“换句话说,测量失去了意义。”
“这个时候,该光子的波长就是粒子A的【测量极限波长】。”
“一旦光子的波长低于这个极限,那么光子撞击粒子A足以产生新的粒子A。”
“【测量极限波长】很明显和粒子A的质量成反比关系。”
“粒子A的质量越大,则其能量c2就越大,那么测量光子的临界能量就越大,因此波长就越短,所以相应地,【测量极限波长】就越短。”
“此外,根据不确定性原理,可以将上述的方法描述的更精确。”
“当粒子A的能量不确定性大于c2时,就有足够的能量生成一个同类型的新粒子。”
“此时,测量同样失去了意义。”
众人听的目瞪口呆,震撼不已。
忽然,李奇维提高声音,说道:
“注意!”
“以上是从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角度来阐述。”
“从广义相对论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
“根据广义相对论和恒星演化理论,一个质量为的物体,当把它的尺寸压缩到某个半径时,则该物体会直接形成黑洞。”
“这个半径就是【史瓦西半径】。”
“显然,史瓦西半径是和质量成正比的,质量越大的物体,则它的史瓦西半径越大。”
“比如太阳的史瓦西半径是3千米,地球的史瓦西半径是9毫米。”
“即,如果能把地球压缩成一个半径为9毫米的小球,地球就会变成一个黑洞。”
“我之前在罗马大学演讲时,曾经提到过一滴水压缩成黑洞,就是这个原理。”
“从数学上分析,我们无法从黑洞内部得知任何信息。”
“在黑洞内部,任何物理理论都是失效的。”
“因此,如果当光子的能量足够大,产生的新粒子A甚至直接变成黑洞时,那么测量就真正失去了意义。”
“黑洞会吞噬一切测量光子。”
“粒子A虽然是微观粒子,但是它同样具有对应的史瓦西半径。”
“现在,我们把粒子A的【测量极限波长】和【史瓦西半径】联系起来。”
“如图所示。”
李奇维开始一边计算,一边讲解。
众人无不骇然!
他们已经完全沉浸进去在这场匪夷所思的思想实验中。
“假设当粒子A的【测量极限波长】和【史瓦西半径】相等时,我们可以算出此时粒子A的质量。”
“根据计算可知,它的值是2.2×10^-8kg。”
“我把这个质量值称为【极限质量】。”
“极限质量代表什么意思呢?”
“它是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分界线!”
“任何粒子的质量只要小于极限质量,那么该粒子的不确定性作用范围就会超过史瓦西半径。”
“即,这个粒子不会坍缩成一个黑洞,而是以波粒二象性的形式存在。”
“可以理解为【波性】压倒了【粒子性】。”
“但若粒子的质量大于极限质量时,该粒子会直接形成黑洞,一切物理定律失效。”
“那么此时的任何测量行为也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极限质量】就是理论上黑洞的最小质量。”
“低于极限质量的黑洞,会跌入量子世界,化为波粒二象性,而不是形成宏观的黑洞。”
“当粒子A的质量为极限质量时,此时它的【测量极限波长】计算结果为1.6×10^-35。”
“我把这个长度值称为【极限长度】。”
“它代表现有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能描述的最小尺度。”
“而光走过【极限长度】所需的时间,计算可知它的值为5.4×10^-44s。”
“我把这个时间值称为【极限时间】。”
“它代表在小于这个时间间隔内发生的一切现象,都无法用现有的物理理论描述。”
“【极限长度】和【极限时间】就是目前物理学所能探索的极限。”
“即:最小的尺度!”
轰!
全场骇然!
随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被震撼的目瞪口呆。
李奇维看着众人,微微一笑。
很显然,极限长度、极限时间、极限质量分别就是真实历史上的普朗克长度、普朗克时间、普朗克质量。
普朗克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他从纯数学的角度编造出的数字,竟然会有如此匪夷所思的物理意义。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光速c和普朗克常数h。
前者代表了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而后者代表了量子力学。
通过黑洞和不确定性原理,二者殊途同归地达到一个极限。
在这个极限尺度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同时失效。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巧合。
但这个巧合或许蕴含着某个极其深刻的道理。
宇宙中的几个常数实在太神奇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远远没有被研究清楚。
或许这些常数才是宇宙最本源的架构。
如果有一个公式能把所有宇宙常数结合在一起。
那么,它是不是就能计算出宇宙的一切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