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雏鸟计划!否极泰来!双诺奖得主!(1/2)
第298章雏鸟计划!否极泰来!双诺奖得主!震惊世界!
1911年10月10日中午,这一天,欧洲无事发生。
李奇维坐在办公室内,表情凝重,面朝东方。
英国和华夏有着8个小时的时差。
此刻华夏正值10月10日晚上的8点钟。
这是一个会被铭记在历史中的时间点。
那刺破黑暗苍穹的枪声,好像在李奇维的脑海里炸响。
轰!
李奇维猛地一个激灵!
久久才恢复过来。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拿起笔开始给家里写信,然后通过电报发出去。
李奇维除了叮嘱家人要注意平安,还让何育杰等人开始实施“雏鸟计划”。
接下来的时间,国内将陷入长达几十年的混乱。
列强阴谋、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民不聊生,无数人家破人亡。
李奇维自知改变不了大局,但他可以竭尽所能保留火种。
于是“雏鸟计划”应运而生。
国内因战乱等各种原因,产生的孤儿,都会被科学之城吸纳。
给他们一个活命和读书的机会。
孩子才是国家的未来,代表着无限的希望。
李奇维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保护更多的孩子,让他们远离战争。
而婆罗洲就是最好的选择。
等到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李奇维不会干预他们的选择。
回国还是留在婆罗洲,全凭自愿。
他的资金中,专门有一部分就是用于这些孩子的义务教育。
这就是雏鸟计划的内容。
当然,如果成年人也想南下,那就不可能有这种好事了。
他们必须要去工作,自费选择是否接受教育。
李奇维不是圣母,他有着清晰的计划。
如今山河实业集团在婆罗洲彻底站稳了脚跟。
很快就成为了当地最大的企业。
也是唯一的高科技企业。
本土的什么甘蔗厂、橡胶厂、木材厂,和山河实业集团一比,就是小鱼小虾。
企业大了自然就会带动上下游的产业。
从而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然而这些都需要庞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指望婆罗洲本土的那些土著猴子,简直就是想屁吃。
不少族群还没摆脱茹毛饮血的文明方式呢。
于是,沙捞越王查尔斯无可奈何,只能大笔一挥,降低了华人移民的难度。
因此,沙捞越的华人越来越多。
仅仅古晋,到1911年就已经超过了10万人。
相比几年前李奇维去的时候,人数足足扩大了一倍。
而整个婆罗洲的华人加在一起,至少超过了100万。
当然现在还没有准确的数字。
等到李奇维重新回去的时候,他会好好梳理这些资源。
根据何育杰的来信,教育领域的成果同样可喜。
黄埔理工大学已经完全搬到了古晋,目前招生教学工作有条不紊。
虽然远离了华夏本土,但是生源反而更好了。
因为南洋的华人,只要是家里稍微殷实一点的,都会把孩子送到婆罗洲读书。
至于那些富豪之家,更不用说了。
李奇维在亚洲那就是科学、西式教育、科技的代名词。
凡是有志青年,第一选择绝对是黄埔理工大学。
甚至还有从国内跑来婆罗洲上学的,由此可见一斑。
人数太多,一所大学当然不够。
夏元瑮在斯里巴加湾创建的理工科大学,已经在去年开学,分流了一部分人。
另外,徐启泰在亚庇创建的职业技术学校,更是大受欢迎。
招生人数远远超过了两所理工科大学。
在大家的心里,这是一所学习技术的大学,相当于毕业就掌握了一门手艺,自然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而且学校教授的都是和山河实业集团业务相关的知识。
采矿、冶金、化工、电气等等。
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专业的工人。
专业对口,出来就有很大的概率入职公司。
成为那些不富裕家庭孩子的首选。
李奇维看着这些消息,嘴角也露出了笑容。
至此,北婆罗洲的三大主要城市:沙捞越的古晋、文莱的斯里巴加湾、沙巴的亚庇。
都有了李奇维的大学布局。
其余的小学和中学,已经多达十几所,分布在三大城市中,暂时满足了需求。
由于整个北婆罗洲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至少在未来的二十多年内,安全问题都是不用担心的。
李奇维有充足的时间去种田,偷梁换柱,架空当地英国的势力。
到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英国也只能鞭长莫及了。
不知不觉,李奇维的布局已经如此庞大了。
华夏、美国、欧洲、婆罗洲,都有他的产业。
等到时机成熟,他就会把这些力量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
自给自足,到那时,科学之城也就名副其实了。
他的心中已经有了计划。
几天之后,华夏的消息终于传遍了世界。
各国的高层们就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
华夏的剧变让他们看到了无数的机会。
各国纷纷开始下场押注,扶持自己的势力,乱局就此开始。
但是普通民众并不是非常感兴趣。
古来的帝国早已失去了它神秘的色彩。
世界的中心变成了欧洲,其余蛮荒之地的一切,都不过是这些所谓文明人的谈资而已。
那里的一切都不值得关注。
尤其是紧随而来的一件事,其震惊程度,远远超过了华夏的消息。
1911年10月20日,瑞典公布了本年度的诺奖得主人选。
物理诺奖得主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威廉维恩。
他的获奖理由是: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也就是黑体辐射公式。
至此,经典物理学两朵乌云的发现者,迈克尔逊和维恩,都获得了物理诺奖。
物理学领域的人都不胜唏嘘,这是不是意味着经典物理学彻底退出主流。
接下来就是现代物理学的舞台了。
然而,最让人震惊,甚至轰动世界的则是化学诺奖的得主。
1911年的化学诺奖得主是:玛丽居里。
获奖理由是:发现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哗!
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引起轰动,举世哗然。
因为居里夫人同时也是1903年的物理诺奖得主。
如今,她竟然又获得了化学诺奖。
这意味着,她将是史上首个双诺奖得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