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 第170章 大学 公司 报纸,齐头并进,李奇维

第170章 大学 公司 报纸,齐头并进,李奇维(1/2)

目录

第170章大学公司报纸,齐头并进,李奇维的理想与现实

随着新政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开展后,清朝国内顿时掀起一股办学潮。

几乎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清朝各省级行政区都成立了大学。

这些大学当然不是新建的,而是在原先大学堂或者高等学堂的基础上,直接合并和改造而来。

广东大学也是如此,由好几所学堂合并而成。

不过最终的选址却换成了广州中心另一块地方。

由于此时并没有“市”的概念,所以广州其实相当于后世的地区,面积非常大。

而它的中心自然是最繁华的。

清朝建大学可不会考虑李奇维的观点,把它放在鸟不拉屎的地方。

慈禧认为大学就应该建在最显眼的地方,彰显天朝上国的雄伟气象。

于是乎,各省纷纷效仿,找最好的工匠打造大学里的建筑。

李奇维也从于式枚那里,获取了一些工匠的信息。

当然,他不是要建广东大学,而是要建自己的黄埔理工大学。

广州府,番禺县,黄埔,长洲岛。

李奇维带着何育杰、夏元瑮、徐启泰、周子余四人,正在游览小岛的风光。

如今周子余因为李奇维的关系,暂时摆脱了清政府的通缉,但近期也需要低调。

“奇维,你真是会选地方啊。”

“此处风光秀丽,远离闹市,自成一体,端是做研究搞学问的好地方啊。”

此时的长洲岛虽然没有经过开发,但是岛上的各种草树木,更有一种纯天然的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一开始想让清政府割让的就是长洲岛。

但是后来遭到了番禺人民的强烈抗议而没有得逞,从而割让了xg。

此处曾是清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粤海关黄埔分关就设立在这里。

长洲岛曾经商贾云集,盛极一时,然而现在也逐渐没落了,因为有更好的港口了。

李奇维微微一笑,未来黄埔军校在这里成立后,恐怕会与自己的黄埔理工大学并称双雄吧。

一文一武,改造华夏。

“根据预估,今年年底,大学的主体建筑就能建好,到时候就可以开始招收学生了。”

“我如今还身兼广东大学的校长,那边也需要我的参与。”

“所以,育杰,你需要替我分担一点事情。”

“工程的进度、建筑的细节方面,你都需要跟进。”

何育杰连忙说道:“好的,李大哥。”

“这段时间,我就准备住在这里了,正好一边监督,一边写我的教材。”

何育杰现在意气风发,就在不久前,他的大型译著《物理学》正式完成。

全书共12卷,里面详细地介绍了西方物理学的发展史。

还有各种物理学名词的审定工作。

这项工作还得到了夏元瑮和徐启泰两人的大力支持。

徐启泰更是动用家族的关系,为这本书校勘印刷,以后就成为华夏物理学的启蒙教材。

李奇维之前在英国所编的教材,专业性太强,不适合作为大众书籍。

更适合作为有一定基础的物理学生的进修教材。

何育杰三人也发现了这点,所以没有死板地照抄,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

作为此时华夏的物理学权威,李奇维亲自为这本书写序。

并以管学副大臣的名义,将这本书推广到全国,作为所有大学物理专业的必读教材。

讲师们可以根据这本书,编写自己的教材,适合本校的教育方法。

清朝也不是傻子,自然不会让李奇维把控教育领域的所有内容。

清政府也聘请了不少西洋教习,负责大学的理科教育。

如今人才短缺,可能一所大学也就几个教授。

文科还好一点,人才济济,但是理工科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如今何育杰他们也只找到几个有意向的人,来黄埔理工大学任教。

放在后世,一个大学教师岗位,恐怕能让上百个候选人争的头破血流。

李奇维大肆夸赞何育杰,让后者喜笑颜开。

何育杰不仅完成了《物理学》的编撰,更是确定了自己要编写教材和教授的科目。

李奇维看过后,直接被吓了一大跳。

好家伙,在何育杰的规划里,他要讲授的课程有:电学、热力学、气体动力论、量子论、相对论等课程。

伱一个本科生,真能讲这些吗,李奇维表示怀疑。

不过他依然表示鼓励,让星火三人大胆尝试,有错就改。

反正他们三人此刻论物理水平,绝对是除了自己最强的了,足够当所有人的老师。

夏元瑮也不甘示弱,他要讲授的课程有:光学、流体力学、高等理论力学、声学、弹性论等课程,正好和何育杰互补。

而徐启泰就没有那么夸张了,他还是聚集自己的特长,要讲授的就一门课:放射学论。

不过他一个人就负责了所有实验类的课程。

至此,黄埔理工大学的物理学课程已初步确定,至于数学、化学、生命科学等,还在慢慢完善中。

李奇维同意了他们的计划,接下来,就看具体的教学效果了。

自从李奇维在3月份回国后,整个1903年他就没有闲下来过,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缠身。

到6月底,清朝在全国一共成立了22所新式大学。

其中京师大学和广东大学地位最高,由清政府中央直属,两位管学大臣负责具体事务。

而其余大学则由各省的教育使司负责。

另外像李奇维这样的私人大学,暂时还未被纳入清政府的统计当中,不过却受到不同程度的监管。

各省的蒙学、小学、中学,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这些低水平的学校,由于需要的师资力量不强,所以反而运营的更快更好。

在江浙等发达地区,一个年级的学生数量甚至都能达到100人了。

7月,清朝第一所工科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正式开学。

受到李奇维的建议启发,清政府在北方也建立了北洋大学这样的工科大学。

其实北洋大学也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造而来。

1895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