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黄高的选择(1/2)
“确实,以前从没这么吃过。”杨秀芬同意地说。
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很少能经常享受到肉类,蛋类也是如此。
因此,这只是一次倒霉的经历罢了,”吴志勇无奈地说。
一旁的刘海洋沉默不语,从患病以来一直没开口,觉得非常没面子。他梦想成为一名公职人员,但这件事可能会成为将来升迁的阻碍。
他暗下决心,等到毕业后要尽可能地远离家乡,避免这段经历为人所知。
刘海洋还想借此机会摆脱家庭的束缚,不愿意看到孩子们在未来面临同样的暴力教育环境。
今年已满18岁的刘海洋推迟了学业进程,按照计划三年完成学业,21岁时结婚并选择离开故乡。
吴志勇一家人因为病情简单并未在医院久住,与王海滨夫妇相继出院,返回了居住的**区。
**区里,生活恢复常态。但一个月后的初秋时节,随着市里的通知到来,这片宁静又被打破。
那天,周强结束了在乡间的货物收购工作。近期,他每周都要下乡镇收购农产物资,形成固定的供应网络。
通过与几个周边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不仅确保货源丰富,而且提高了周强在村中的信誉度,许多村民愿意优先考虑与他交易。
带着满满当归的收获,周强调车回到街区时遇见了居委会的郑干事。“郑先生,去哪里?”周强大声招呼。
“啊,是你啊周先生,我现在准备前往你们大院传达最新指示。”郑干事回答。
“是关于哪些政策方面的指示呢?”周强好奇。
“你很快就知道了,现在跟你说了等下还得重说一遍。”郑干事有些不耐烦地答道。
二人一同步入大院,召集住户在中庭开会。
会上,居委会工作人员宣布即将实施的‘人民共餐’政策。这项已在农村推广数月的举措取得了积极反响,即将在城市社区逐步展开。
“什么是‘人民共餐’?”一名群众疑惑问道。
“简单的讲,就是大家将各自的食物份额集中起来,在指定地点加工烹调,供大伙儿享用。”郑干事解释道。
“这似乎很好理解,但我们担心公平性。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的多有的少,甚至有些人根本没有。”另一个居民提出疑虑。
“这一点由管辖区的管理员来保证。考虑到人手不足,将以每个四合院作为单位,自行设立小型餐厅。”郑工继续解释。
“但如何确保管理员公正无私?”
当院子里所有人都交上了他们的供应额度后,三位老哥提到了购菜款的事情。
三位老哥随即提出了建议:那些没有交供额的人,需要额外缴纳菜款。这相当于向邻居购买食物,这样做能够缓解那些没有定量的人无法在公共厨房用餐的争议声。
1958年8月初期,四合院成立了集体公共餐厅,主要是院内未工作者的女性及孩子操持。有固定职业的人都必须上班,哪有闲工夫去买菜煮饭呢?
唯独王老大,自从被委任了购米买菜的任务后,脑子就活跃了许多。这虽然是个辛苦活儿,要到处奔波,但在三老哥之间的分配中,却成为唯一个有利可图的任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