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临高启明 > 第九十九节 卫勤工作

第九十九节 卫勤工作(1/1)

目录

这个看起来很完美的体制在执行中因为专业人员和药材的短缺,实际上运作的很差。

之前元老院的历次战争中,战斗持续时间一般不长,总体伤亡较少。采用集中大多数卫生资源突击式解决,效果一般都不差――除了某些严重外伤和感染之外,救治成活率很高。

海南岛治安战期间,部队遭遇的大多是小股土匪,不但兵力少,素质低,武器也很低劣,伏波军一般占有绝对优势,战斗伤亡极少,对卫勤的需求更小。

如今的情况却大不相同,西江沿岸的治安战,敌人数量多,装备不差,大多对地形民情十分熟悉。相形之下,治安战中承担了大部分日常性任务的国民军又往往训练不足,装备低劣

因为许多部队是从降军改编的,作战意志较差,打起仗来伤亡就比伏波军大得多了。一次战斗之后,需要处理后送的伤员往往超过部队的处置能力。

剿匪战斗大多是以连/中队为单位展开的,一个营/大队展开的作战范围可能大到数平方公里,战场往往是在山地和丘陵间,在前线负伤的士兵,要克服很大的困难才能抵达营卫生站。

“……即使到了他们也得不到什么救治,”林默天闷闷不乐的说,“我下部队去看过,营卫生站只能算是包扎所,卫生员的医疗箱里没什么能用的东西,他们也只会基本清创和包扎,勉强能做简单的骨折固定,稍微复杂一些的创口就处理不了。有的地方伤员连饮用水都供应不上……”

从包扎所转移到野战医院,先要爬山越岭,然后才能换船。期间的颠簸转运,重伤员根本支撑不下来。而每个转运环节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很多原本还有救的伤员在等待中伤势恶化最后死掉了。

士兵自己的总结就是大致上是“能走就能活”“上担架必死”。林默天不得不承认,这些话基本上正确。

长距离的缓慢的后送,往往让重伤员饱受折磨后死去,所以很多时候,连队给重伤员“补刀”的传统做法又死灰复实在的,简易呼吸器这东西是有争论的,有几个人认为以目前的条件,不能维持自主呼吸的野战伤员后送和抢救的意义很有限,简易呼吸气囊可以不考虑。不过这玩意制造没什么难度,多一个抢救手段也好。”

“实话说,没有用不到的,只有不够用的。”林默天苦笑道,“要按照我原来的看法,卫生员的急救箱里不放清创包,直接简单包扎就往后送……完整版的清创包是放在军医箱里的。但是后来想了想觉得急救箱里连个针线都没有好像太不像话,就加进了这个极简版的。因为卫生员的急救箱除了在战场上,还要在平时提供最基本的卫生保障,所以针线还是留着了,但是在我预想中清创应该是由军医箱完成的。”

“至于单兵急救包,方案是按照你的建议改了,不过企划院说目前的搪瓷饭碗产能不够,要逐步添加。”

新的单兵急救包里增加了一个搪瓷饭碗和一条宽腰带。腰带是两指宽打满孔的棉布,孔间距小,可以当止血带用;搪瓷饭碗用于腹部开放性创伤的伤员暂时兜住流出体外的肠子,当然也能来当餐具。

原来伏波军是每人一个急救包的,但是这东西有保质期,卫生材料厂又缺少有效的密封包装手段,造成急救包的保质期很短,到期之后就要重新拆掉包装重新消毒封包,所以库存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大陆攻略开始前几个月才开始全力生产,但是消耗量却远超过了事先估计--国民军的扩军计划一再放大,作战强度也比预期要大得多,眼下急救包并不能做到每个一个,基本上只有伏波军和“老国民军”才能配备。大批“第二”、“第三”波次动员的国民军没有配备――实际上许多连队连卫生员也没有。受伤之后基本上没有任何救治手段。

“这样的差别对待对士气影响很大,很大。”林默天说,“这些新国民军大多装备就比较差,救治装备又少或者干脆没有――不少士兵都有被歧视的感觉,长期以往,部队不但士气提不起来,只怕忠诚度也有问题:最近国民军的逃兵比率可不低。”

-----------------------------------------------------

下次更新:第七卷-广州治理篇372节

本书来自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