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试点销售电视机(1/2)
叶卫东心中早有盘算,他一直想着借助林建清之手,将那份精心撰写的方案呈交上去。
在他的设想里,若能把张俊和邓天翔作为个体工商户试点,那么这批积压在仓库的电视机,便能名正言顺地走向市场。
然而,林建清因畏惧担责,最终直接以叶卫东的名义,将那份凝聚心血的报告书递了上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如石沉大海,始终不见任何消息回馈。
仓库里的电视机静静躺着,作为电子产品,它们经不起长时间的搁置。
张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迫切想要卖掉这批电视机,这份焦急,并非毫无道理。
“张俊,天翔,关于这批电视机,我是这么打算的。咱们必须尽快让它们脱手,可绝不能依靠黎奎他们在黑市交易。
一旦这么做,说不定咱们都得沦为被打击的典型。
平常一些小事,张俊姑父或许还能帮衬一二,但这三十台彩色电视机要是一股脑涌入京城,极有可能引起高层的密切关注。”
叶卫东神色凝重,缓缓说道。
邓天翔和张俊听后,不住点头,深觉叶卫东所言极是。
“那该咋办啊?”张俊焦急地问道,眼中满是期待。
叶卫东看向张俊,郑重地说道:
“张俊,要不你直接找你姑父或者你爸爸,跟他们讲讲,看看能不能想出办法。价格方面,可以适当压低些,当务之急是尽快出手。”
张俊一听,立马行动起来。
其实,他早就想跟父亲和姑父提及此事,只是叶卫东未开口,他一直严守口风,丝毫没有透露半点消息。
第二天,张俊便带来了好消息。
是他姑父林建清在这关键时刻,给出了相关答复,让叶卫东赶紧前往京城市工商局。
说起来,事情巧得出奇。
林建清上交叶卫东的报告后,国家工商总局刚好也收到了一份从广东传来的请示。
原来,广东的工商部门联合公安人员,展开了一场突击检查,战果惊人,查获了三百多台从海外走私而来的电视机,还有二十多辆小汽车。
以往,他们打击走私不过是小打小闹,罚没的商品数量有限,处理起来也相对随意。
但这次,没收的货物数量庞大,他们不敢擅自处置,只好向工商总局致电,请求给出处理意见。
这些货物并非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大多没有正规手续,摆在国营商店售卖显然不合适。
可在当时,国内又不允许私人买卖。工商总局的工作人员为此头疼不已。
有人提议,将部分产品交给国内生产厂家用于研究,等研制出同类型产品后一同销售。
但货物实在太多,厂家根本不需要这么多样品,况且何时能研制成功,也毫无头绪。
于是,竟又有人想出个荒唐主意,要把多余的货物全部付之一炬。
这可太浪费了,毕竟国内这些商品极度匮乏,真要烧掉,大家都心疼得厉害。
正因这批货物的处理问题,直接引起了最高层的关注。
也就在这时,他们收到了京城市工商局提交的,来自京大叶卫东同学的一份报告书。
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高层人员实际上已在探讨允许私有经济存在的可能性。
他们仔细研读叶卫东的报告,对其中提出的“改革试点”方案尤为重视。
叶卫东并不知道,参与研究这份报告的人里,就有他的外公——徐朝前委员。
虽说叶卫东已与徐朝前等人相认,但由于叶卫东母亲的特殊情况不能公开,徐家人并未对外公开与叶卫东的关系,还叮嘱叶卫东暂时保密。
最顶层的领导们,对一个京大的学生,能在这关键时期提出如此有见地的报告,纷纷竖起大拇指,连呼人才难得。
徐朝前更是激动万分,他怎么也想不到,突然出现的外孙,竟好似深谙高层工作思路,在最恰当的时候,提出了高层急需的工作办法。
不少人提议要见见叶卫东,可最终被徐委员否决了。
他认为,暂时还不确定这份报告的路线是否正确,此时不宜将一个学生过度捧高。
不过,对于叶卫东提出的试点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可以尝试推行。
他们心里清楚,这个方案一旦公布,必定会有人为了争取“试点”岗位争得头破血流。
叶卫东在报告书中恰好提过一句,若有需要,他能协助工商部门筛选试点单位和个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