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294章 经济糜烂

第294章 经济糜烂(2/2)

目录

外滩5号。

这里是日清航运的总部大楼,当年是日清航运公司和犹太资本合作,各建三层。

“藤田社长,招商局又增加两艘5000吨的新船,从事沪市、厦门至南洋的航线,并宣布降价30%。其总经理刘鸿生更是扬言,日清公司降价多久,招商局就多降价一个月。”

言下之意,一定是要比日清公司降价得久。

藤田一郎猛拍桌子,说道:“他们那里来的5000吨新船,就算去造船,也没有那么快!”

本身,日清航运公司也是有欺负招商局的现船不足,准备打其一个措手不及。

助理回道:“怕是早就已经造好船,只不过是陆续投入的。”

藤田一郎倒吸一口气,据他所知,招商局四个月前才刚刚下水两艘英国造的3000多吨远洋船,如果现在再下水两艘5000吨的新船,这份势力根本就不是他所了解的‘濒临破产’。

“去给我查清了,招商局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为什么从濒临破产,如今已经强大如此程度!”

“嗨,社长”

待助理离开后,藤田一郎头疼起来,日清公司自从918后,便处处遭受抵制,最低时期的业务——在长江内河运输商,仅保留了汉口至上海的航线;从1933年后,情况开始稍微好转,内河运输开始重新发展起来。

但是,很快川江航线被民生航运公司占领,日清航运在川江航运段,目前已经是亏损阶段。而且自从1933年后,招商局像是换了一家企业,频繁在内河和沿海增加航线,似乎在大发展。

“这个陈光良,难道真的让招商局改头换面,发展成航运巨头来?”

“他口中的——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莫非是真的?”

招商局租赁陈光良的两艘船,价格是适中的,他既有得赚,招商局也能马上有两条船加入南洋航线,将业务彻底打开。

双赢的局面!

事实上,陈光良也算暴露了自己的航运实力,毕竟纸不包住火,他拥有四万吨以上的船只,很快席卷上海滩,成为一时的佳话。

另外一边,孙春生和债主们也达成‘破产协议’,孙春生十年创业的地产王国,被各大债主瓜分完毕。

可以说,孙春生原本五六百万的资产,尽数沦为他人的。

当然像孙春生这种‘破产’,自己多多少少还有些‘生活费’,不至于穷困潦倒;而且,孙春生毕竟也算是地产行家,后续照样可以凭借地产东山再起。

“陈先生,你在高处套现,是否觉得沪市的地产会大跌?”

孙春生不甘心的签署和平安银行的破产谅解书。

“或许吧!毕竟在我看来,世上哪有只升不跌的生意,次轮地产也已经升了近十年,涨了十倍,有危险也属于正常。”

虽然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但商场上的一次大失败,就注定很难再爬到原来的高度。

孙春生这辈子,也注定不可能再成为大地产商,也不可能再富贵。

“陈先生,我最佩服你的是——你建再多的房子,手里都不会留多少。”孙春生最后说了一句话后知后觉的话。

陈光良这一次难得传授一下经验的说道:“很简单,做地产讲究货如轮转,把他看做是工厂,我产出多少货,就应该全部卖出去,现金流是很重要的。好了,我期待孙先生东山再起的那一天!”

“多谢”

此次平安银行算是给孙春生方便了,贷款的本金加利息,全部用五十幢洋房抵,一次性了结。

1月11日,受沪市方面金融动荡波及,长江上游第一商埠重庆发生银行挤兑,当场踩死6人,伤15人。同一天,华北规模最大的天津裕元纱厂因资不抵债,宣告停工清理,2300余工人失业。稍后,无锡荣氏家族老大荣宗敬在上海经营的申新纱厂第七厂,因棉贵纱贱、外货倾销,导致周转不灵,拖欠英资汇丰银行押款200万元,即将遭后者强制拍卖。

上海数家大钱庄接连倒闭引发连锁反应,以至于惊动杜月笙及江浙财团首脑们,心急火燎地找孔财神施以援手、挽救危局的最初因由。

此时此刻,大家的老朋友总司令也没少操心,他在日记中曾忧心忡忡地写道:“财政困难,社会经济日渐衰败,可虑之至。”

当日,孔祥熙部分应允杜月笙等人提出的请求,同意由中Y、中G、交通三大银行承办工商企业的货物抵押放款,但称“地产押款,尚待研究”。

总司令专就此事电告孔祥熙,批示道:“欲使金融回复流通,首须使地产免于呆滞。”

可见,他也清楚问题症结所在。

但白银外流引起的银根紧缩,固非华夏独力可以阻止,疯狂的沪市楼市投机造成的“地产—金融—实业”相互捆绑的连环套,也不是最高·领导·人一句话可以轻松破解。

平安银行的办公室,陈光良也在翻阅着平安银行的情况。

目前,平安银行拥有沪市、香港两地的总部大厦,再加上霞飞路的五十幢物业,总价值400万。

但实际上,这四百万资产,都是属于银行的‘自有资金’,而非储户的存款。

而在储户存款2600万,贷款仅660万,截止目前,仅25%左右的存贷比,相当的健康。如果再加上陈光良家族的存款接近1000万,工商界朋友及岳父大概500万存款的华,仅约1100万的存款有被挤提的风险。

这样一来,平安银行可谓坚如磐石,还能主动出击去投资。

不过陈光良认为,大可不必急着去抄底,今年的困难才刚刚开始,后面的资产会更低。

陈光良翻阅了一下《申报》,发现上面一直是荣宗敬在‘叫屈’,意图通过媒体来向汇丰施压,希望汇丰不要拍卖‘申新七厂’。

当然,汇丰是不会理这个舆论的,洋人向来不是很在意华夏人的声音,该拍卖的还是会拍。

陈光良倒是对纺织产业有些兴趣,但这个申新七厂不在租界,这完全就不是他的目标。

如果是在租界的纺织厂,他趁机抄底拿下,明年开始必然赚钱;甚至到了1937年后,也可以在租界开工,然后将产品卖到抗战区,日本人封锁不了整个沪市,至少在1941年下半年前,是不可能的。

最近,陈光良和蒋梅英的父亲蒋振华,关系倒是缓和起来。

而他也主动向这个岳父建议,将工厂趁机搬迁至租界,并更新机器设备,资金方面则由平安银行给予贷款。

蒋振华一听陈光良的建议,立刻就倒戈,认下他这个女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