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从今日起,天下只有大唐(第二更)(2/2)
……
“吱呀”一声,君陛城城门打开。
高宝藏捧着托盘站在城门之前,微微抬头。
无数红衣金甲的千牛卫从城中直接涌了出来,然后在城墙两侧排列开来。
城墙上,旌旗招展。
城墙下,刀槊林立。
“哒哒哒”一阵清脆的马蹄声从城中走了出来,同样红衣金甲的韦待价出现在了高宝藏的视线中。
长槊挂在马侧,千牛刀悬在腰间。
韦待价停马在高宝藏身前,他带着疑惑的目光看向高宝藏,还有他身后的众人,不解的问道:“大王不是归平壤了吗,今日何故来此,这又是在做什么”
高宝藏直接在韦待价面前跪了下来,他身后的整个王室,一瞬间也全部跪了下来。
高宝藏声音苦涩的说道:“平穰缺粮,故来献国,以求大唐赈济。”
韦待价一愣,随即微微躬身道:“此事重大,非末将能够处置,请大王稍等,下官这就回报都护。”
高宝藏低头躬身:“有劳了!”
韦待价骑马转身,然后快速的朝着城中而去。
高宝藏就这么跪在地上,低着头不说话。
时间过去不久,一身紫色官袍的苏勖,还有一身淡黄色蟒袍的汉王李元昌,在韦待价,还有一众安东都护府官属的簇拥下,骑马来到了城门口。
马一停,苏勖就翻身下来。
上前,苏勖赶紧搀扶高宝藏,同时说道:“大王请起,何至于此”
高宝藏心里不由得轻叹一声。
大唐在体面这方面做的的确不错。
他不理苏勖,直接举起托盘,然后叩首道:“下臣,上柱国、辽东郡公、高句丽国王高宝藏,愚鲁好战,穷兵黩武,以至于民不聊生,宗庙倾危,今日,整个高句丽国内,粮秣断绝,百姓饥馑,几有易子相食之兆。
为免苍生罹难,今献王玺、舆图、户册,举国归附,唯乞天朝垂怜赈济,活此东陲遗民。”
“请大唐上国,倾力出手,以求下番死难。”后面无数王室,同时叩首道:“以国相谢,无怨无悔。”
苏勖缓缓的站了起来,看着跪倒在地的高宝藏,轻叹一声道:“宝藏王,高句丽国内之事,本都护何尝不是心知肚明,此番在你北归之前,本都护亦曾全力赈济,多次从菟州调集粮草相援助,此事你知道吧”
被苏勖突然一问,高宝藏立刻立刻叩首道:“小王听国相说过一句。”
苏勖点点头,继续说道:“然而菟州粮食有限,几番相援,便是菟州也有粮草不济之像,这才不得已撤回。原本指望你南归之后,能够解此疑难……”
“小王无能。”高宝藏沉沉的叩首在地,面色哀切再度说道:“故而恳求以国相托,望上国待高句丽百姓,如同大唐子民,予以赈济,小王不胜感激至尽,他日若有何人疑问,一切皆是小王无能之国,绝对不让上国为难。”
高宝藏怎么可能听不明白苏勖话里的潜台词。
大唐想要吞并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先是利用高句丽灭国新罗和百济,最后让他高宝藏以自己穷兵黩武导致民不聊生为由,主动将高句丽,还有被高句丽吞并的新罗和百济一起献给大唐。
这里面唯一的原因,就是大唐不想让手下其他的属国,以为大唐有吞并之意,最后猜忌离心。
这才是真正体面背后的厉害。
今日是他高宝藏非要将高句丽献给大唐,和大唐没有一点关系。
这就是高宝藏要表现的姿态。
苏勖轻叹一声,说道:“大王既然如此说,下官也只能暂且收下,将大王,还有诸王室,一起送往长安,此事决定与否,将由陛下抉择。”
“是!”高宝藏沉沉的叩首,心底还是忍不住一声冷哼,人都已经送往长安了,还有什么不答应的。
苏勖侧身看了韦待价一眼,韦待价上前,从高宝藏的手里取过托盘。
也不避人,他直接对手下千牛卫说道:“八百里加急,单人三马,即刻送往长安。”
“喏!”手下十名千牛卫同时应命,转眼已经迅速离开。
苏勖这才看向高宝藏道:“大王请起。”
“谢都护!”高宝藏沉沉叩首,然后才起身。
“来人,迎大王到馆驿!”苏勖侧身安排,一旁自有鸿胪寺的官员上前,领着高宝藏,还有他带来的整个高句丽王室成员,全部朝着驿馆而去,就在这个时候,苏勖却突然开口:“大王等一下!”
高宝藏停下脚步,有些诧异的回头看向苏勖。
苏勖平静的点点头,然后朝着两侧微微摆手。
下一刻,无数的骑兵从君陛城两侧而出,然后越过浮桥朝平穰城而去。
能够清晰的看到,每一批战马前后,都有四袋粮食,然后全部都被送到平穰城。
早有准备的金上泉,立刻安排人从城门口开始,到整个长街上,一路开始不停的设粥棚,救济百姓。
走到了高宝藏身前,苏勖看着他,轻声说道:“大王,你有一个好的国相,大唐撤离平穰之后,是他在一力维持,百姓才没有沸腾造反,此中诸事,希望大王不要怪他。”
高宝藏看着远处的整个平穰城,他能够清晰的看到,无数骨瘦如材,无力行走的百姓,在家人的搀扶下从家中而出,然后到城中吃粥,苟延活命。
平穰城的艰难彻底的展现在高宝藏眼前。
看到这一幕,高宝藏忍不住的泪直接涌了出来。
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微微躬身,然后转身朝着城内而去。
看着这一幕,苏勖不由得轻叹一声。
转过身,苏勖的神色已经无比的冰冷起来。
“传令下去,五日之后,海上的粮船,还有百济的粮队一起返回高句丽,接济百姓用粮。”苏勖冷漠的看着众人。
“喏!”众人肃然拱手。
“传令下去,南征大军,还有菟州大军,全面进入高句丽的每一座城池,告诉他们高宝藏献国之事。”苏醒深吸一口气,说道:“愿意归降大唐的,出粮赈济,不愿意归降大唐的,杀!”
“喏!”众人凛然。
“还有,支撑过秋收之后,开始告诉百姓,今年的收成依旧不足,让他们尽可能的保留粮食,争取度过明年夏荒。”稍微停顿,苏醒抬头道:“有了今秋之事,他们自然能够明白明年的艰难,自然会谨慎许多。”
“是!”
苏勖看向对面的平穰城,平静的说道:“此番因为缺粮,所以他们拥护高宝藏献粮大唐,可一旦他们吃饱,他们心中难免就会反复,所以,这一年不能让他们吃的太饱了,如此经过一年的磋磨,他们便应该忘记高句丽,心归大唐了。”
“大帅英明。”众人齐齐拱手。
“最后,传令下去,从今年开始,所有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的旗帜全部废除,本帅要让大唐的旗帜,插遍高句丽的每一个角落。”苏勖重重的握拳。
“呼喝!”所有人高声应和。
“从今日起,天下的再无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只有大唐安东大都护府。”苏勖抬头,用力的说道:“天下,只有大唐。”
“呼喝!”整个君陛城所有人轰然应喝,声震云霄。
……
……
夜色之下,明月高悬。
大同江缓缓的流过。
君陛城城头。
李元昌从台阶下走上,看着坐在城头依江临月,独饮美酒的苏勖,好笑的说道:“妹夫,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大军已经进了平穰城,也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苏勖伸手,请李元昌坐下,然后说道:“至于平穰城,有金上泉暂时负责便足够了,他如今是江南都督府长史,兼南浦州刺史,行事妥当,对大唐忠诚,无需担心。”
“江南都督府,都督人选定下了吗,不是你这个安东都护兼任”李元昌有些诧异的问道。
“不是,我会升安东大都护府都府,检校江北都督府都督,检校菟州刺史,至于江南都督府,虽然现在明确人选没有定下,但以我对陛下的了解,这个江南都督,应该是刘仁轨。”苏勖轻叹一声,皇帝对刘仁轨的重视谁看不出来。
更别说刘仁轨现在还是太子少詹事。
“可是安东大都护府治所不是在平穰吗”李元昌越来越看不明白了。
“呵呵!”苏勖忍不住的笑了起来,随后轻轻摇头道:“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我应该是在安东大都护待不久了,应该和英国公一样,等到安东的事情平静下来时候,我应该也就调回去了。”
“那这里”
“辽东那边,崔仁师还在等着呢。”苏勖摇摇头,说道:“陛下想要用安东都护府,还安置整个天下之难,而天下最难,无非河北和江南,江南之事可以从海运缓解,而河北之事,只有借用世家之力的。”
稍微停顿,苏勖接着说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崔仁师可能会任安东大都护府都护,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宰相”李元昌惊讶的抬头。
“但是,他这一辈子,除非致仕,那么就再也别想回到长安了。”苏勖轻叹一声,笑着说道:“陛下用人,最好如此。”
给你一颗甜枣,但却只有半颗甜。
李元昌一阵无语。
苏勖举起酒杯,看着杯中的明月,江上的明月,还有头顶的明月,轻叹一声道:“无论如何,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全部都灭了,整个东岛都成了大唐的一部分,也算是完成了先帝的心中所愿。”
“是啊!”李元昌眼中泪不由得闪过,点头道:“陛下登基以来,十年谋划,用最小的代价,让东岛三国彻底的归入大唐,不论其他,单是如此,就足够告慰先帝了。”
“来,王兄。”苏勖起身,走到了女墙之后,对着大同江和平穰城,还有头上的明月,轻声说道:“以此杯,以敬先帝。”
“敬先帝!”李元昌声音有些颤抖,和苏勖一起并肩举杯,然后将杯中酒倒入城下。
苏勖深吸一口气,轻声道:“先帝,此番种种,臣终究不负所托。”
“皇兄,此番种种,陛下终究无负所托,你选的,是最对的人。”李元昌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轻声说道:“陛下一定会带领大唐,走入更高的盛世。”
“一定会的。”
明月之下,两人在城头开怀畅饮,一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