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皇帝封禅,从来都是百官请的(第一(2/2)
西突厥不同于东岛三国。
东岛三国的国力弱于大唐,西突厥曾经完全控制西域,便是如今,随便就能拉出十万骑兵,他们心中知道,自己不必大唐弱多少,所以人心难归。
既然人心怎么都归附不了,那么我干脆灭了西突厥,不以柔性拉拢人心,以强硬震慑人心。
“灭国西突厥是第一步,之后如何治理西突厥,才是朕深思良久的。”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看向安静的群臣,接着说道:“所以,立府兵,西突厥十姓部落当中,每一部落都立一折冲府,取部落普通牧民,甚至是奴隶,为府兵来源。”
殿中群臣猛然抬头,惊讶的看着李承乾。
“便如同朕当年说的,高句丽和吐蕃有两个根本的痼疾,那就是奴隶太多,阶级对立太重。”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西突厥又何尝不是如此,什么可汗,小可汗,叶护,设,特勤,俟利发……几十种,但突厥最受压迫最底层的百姓和奴隶,人是最多的。”
群臣不少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皇帝的想法。
李承乾微微抬头,说道:“在每个部落的这些人当中,取千人成为府兵,免赋税,劳役,分贺鲁留下的草产,将来可以转为地方官吏。
朕要在西突厥当中,建立起一条新的普通牧民,甚至是奴隶的崛起之路,和旧的制度抗衡!”
“陛下是想要让西突厥内部发生矛盾。”长孙无忌站了出来,认真拱手。
李承乾轻轻笑了,点头道:“西突厥左右厢本身就有仇恨,如今若是内部再起新的矛盾,那么他们的整体战力就会大大下降,同时,安西都护府,兵部职方司,还有百骑司,都可以加强渗透,将来西突厥再乱,轻易便可平定。”
李承乾虽然已经灭国西突厥,但他从来没有放松对西突厥诸部的警惕,甚至他已经做好了西突厥再度叛乱的准备。
“陛下。”李勣站在长孙无忌身后,拱手道:“西突厥的那些贵族,怕是不愿意大唐这么做吧,他们会不会千方百计的阻挠此事”
“朕真要这么做,谁敢反对!”李承乾神色淡漠的抬头。
群臣齐齐拱手,神色凛然。
如今西突厥汗国刚灭,梁建方还在搜寻贺鲁余孽,谁要反对,就是贺鲁余孽,直接绞杀。
“当然,朕也不是一个冷酷嗜杀的皇帝。”李承乾神色平静,说道:“告诉王方翼和裴行俭,让他们在西突厥各部贵族前来长安朝贺的时候,再来组建府兵,这样便是有人阻挡,人不在西突厥,怕是有心无力。”
大战了结,梁建方要献俘,皇帝还要称天可汗,大量的西突厥贵族都要前来长安。
这是皇帝刚才说过的。
而且还有他们的子嗣,以及大量的护卫。
西突厥会出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权力真空。
“还有,让裴行俭和王方翼告诉他们,西突厥的这些贵族,在长安可能要待上超过两年,两年时间,西突厥内部会发生很多事情的。”李承乾轻轻冷笑,两年的时间,足够将这个体制彻底的建立起来了。
而且,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小手段可以做。
两年了,奴隶和贵族之间的很多仇怨。
是可以报的。
有人做了例子,再想要让人心安定下来,除非你将他们全部都杀光。
“陛下,何至于有两年”长孙无忌突然抬头。
李承乾轻轻笑了,看着长孙无忌道:“舅舅,年底,朕要称天可汗,明年年底,朕打算嵩山封禅。”
“封禅”殿中群臣忍不住的抬头、
李承乾摆摆手,道:“朕就是找个理由,将他们拖延在长安罢了,到时候,找个地方有灾,众卿在上奏说朕德性不够……”
“陛下!”长孙无忌忍不住的打断李承乾。
李承乾现在说封禅,哪怕仅是嵩山封禅,群臣都会觉得太早,有些不好接受,但如果说他德性不够,那是谁也不会同意的。
李承乾笑笑,摇摇头道:“明年年底封禅也不可能的,若朕预计的不错,那个时候,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也该开战了,那个时候,谁还会在意什么封禅。”
群臣顿时就彻底明白了过来,皇帝真的没想在明年年底嵩山封禅。
“不过话说回来,将来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如果全灭,朕以此灭国之功,求封禅嵩山,还请诸卿多多上奏。”李承乾笑着抬手,皇帝封禅,从来都是百官请封,哪有皇帝自己提的。
“喏!”群臣肃然拱手,有些东西,他们已经懂了,皇帝现在已经到了足够窥伺封禅的地步了。
而且他的功,积累的也差不多了,剩下的最多需要灭国东岛三国,封禅便已经足够。
……
“好了,不说这个。”李承乾摇摇头,说到:“继续说西突厥的事情,朕曾经想过治理西突厥,但其中最难的一点,在于碎叶川距离庭州太远了,哪怕是碎叶川以东,西突厥左厢五部边缘,距离庭州已经超过千里。”
距离太远,不仅意味着补给线要加长,甚至安西对西突厥的影响力也会降低,甚至在于西突厥出事的时候,安西无法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而等到他们抵达的时候,一切已成定局。
皇帝刚刚说过了,在西突厥建立府兵,瓦解西突厥统治体系,带来的高兴,瞬间在群臣脑海中散去。
“所以,朕决定,建安西大都护府。”李承乾抬头,看向长孙无忌,说道:“以天山以北,庭州,昆陵,蒙池三地,建庭州都督府;以天山以南,西州,焉耆,于阗,龟兹,疏勒,为安西都督府;庭州都督府和安西都督府,皆归安西大都护府。”
在拿下疏勒之后,大唐在安西已经通过葱岭,接触到了石国,加上昆陵,蒙池,整个西突厥,疆域太大了。
“敢问陛下,以何人为安西大都护”长孙无忌站了出来,认真拱手。
满朝群臣都明白,长孙无忌这么说,实际上已经是同意了皇帝的决定。
“调兰州都督杜凤举为安西大都护,以西州刺史骆弘义为安西都督,以庭州刺史来济为庭州都督。”李承乾看向群臣笑笑,说道:“这样一来,朕也正好,解决掉一部分战后的赏功之事。”
多了一个安西大都护,后面可以调动的有一大串人。
长孙无忌还有李勣等人,齐齐点头。
“朕之所以这么做,还有一部分是丝绸之路的缘故。”李承乾神色稍微轻松,继续说道:“丝绸之路在西域,同样分南北两条,北面是走西突厥到庭州,南丝绸之路现在彻底归入大唐控制,北丝绸之路,才是大唐经营的要点。”
群臣齐齐躬身,大唐和西突厥在西北打生打死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一条丝绸之路。
“从庭州到碎叶川太远,虽然有诸驿站建设,但终归于统治不利,所以朕决定在北丝绸之路沿线,建坞堡。”李承乾抬头,认真说道:“传旨下去,以王方翼检校庭州大都护府司马,筹定坞堡诸事。”
刘仁轨在高句丽的时候,就建了不少坞堡,王方翼其实就在旁边看着。
也算是熟门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