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孝基行疑晋阳陷(1/2)
柏壁攻克的捷报传到时,李善道麾军,刚展开对龙门县城的围攻。
捷报览罢,甚是欢喜。
如前所述,在“内与刘武周争地盘,外阻唐援”的这么个当前情势下,对汉军言之,最关键的要点共有两个。一是迅速攻下龙门;一是尽快夺取柏壁、正平。
攻下龙门,河东郡的三个渡口,风陵渡、蒲坂渡、龙门渡,便尽入汉军掌握,从而使唐援入之不得,没办法从河东郡入境,进而即可巩固对河东郡的控制,使之东与绛郡、河内郡连成一线,南与陕县、弘农郡相连成片,让河东郡成为汉军立足河东地界的根脚之地。
柏壁、正平得之,则就打开了沿着汾水谷地,北上河东地界腹地的道路。
现在,柏壁已经攻下,正平孤城难支,可以料见,黄君汉、王伏宝、薛万彻等部转而再攻正平以后,正平当是不难打下。如此,两个要点便已占其一。
李善道亲笔回书黄君汉、薛万彻、王伏宝:“闻报甚喜。柏壁既克,正平指日可下。望公等再接再厉,力拔正平,扬我汉军之威,振公等之名也。候正平克日,我亲与公等庆功。”待要回书送走,想起一事,又要回来,补充了一句,“正平,绛郡治也,克城之后,严禁掳掠。”
——黄君汉、薛万彻、王伏宝这几部兵马,皆不是李善道的老部曲。薛万彻部是薛世雄的旧部,黄君汉部主要是黄君汉的本部,王伏宝部则是窦建德降卒中的部分。他三人,特别黄君汉、薛万彻,虽然对李善道的忠心,不成问题,可他三部兵马的军纪,比之李善道的嫡系老部曲,却是各有逊色。又以黄君汉、王伏宝两部的军纪最差。是故李善道加上了此句叮嘱。
部队多了,成分杂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一个就是军纪问题,再一个,不同将领之间也会出现矛盾。
因为打窦建德、此次打河东,这两次大仗,俱是李善道亲为主将,将领之间的矛盾问题,还不很明显,但也开始已浮现。像王君廓再三利用王敬之等部,再像王君廓昨日当面指责王须达,实际上就是将领之间的矛盾。王敬之等新附,所以王君廓一再利用他们;而王须达资历虽老,能力比不上王君廓,王君廓的性子又粗躁,於是王君廓就当众表现出对王须达的轻视。
李善道深知,军纪不严,容易涣散,并不利民心,将领不和则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战力大减。
他已经对这两种情况产生了警惕,不过戎马倥偬,用兵不断,暂时间,他尚无时间、精力来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现今,他只能是一再严令,要求军纪,以及亲自调和将领矛盾。且等河东这一仗打完,等有了时间、精力之后,他已决定,再腾出手来,好好地对全军进行整饬。
且也无需多言。
给黄君汉、薛万彻、王伏宝的回书送走之后,李善道将这道捷报告知诸将,激励士气,下令说道:“柏壁已拔,黄公等将转攻正平。我军是主力,以数万众,取一龙门,焉可落黄公等后?各部须齐心协力,严守军纪,速战速决。十日之内,定要将龙门攻拔!”
王须达、高延霸、高曦、萧裕、焦彦郎、王君廓等将大声应诺,顿起了争强之心,士气高涨。
龙门城内的守卒,远比正平城内的守卒多。
姜宝谊、李仲文、宇文歆三部,加上龙门本有的守卒,约两万来人了。
有道是“十则围之”,常理来说,要想打掉龙门,至少需十到二十万兵力。
李善道用来攻城的部队,合计窦建德、吕崇茂、蒲坂的唐隋降卒等部,总计也才四五万人,只从兵力看,实际上不占优势,是不好“速战速决”的。
但汉军方面在兵力之外,却有别的优势,便是斗志旺盛,且因吕崇茂等河东本地人之故,知己知彼,清楚龙门城内的虚实;反看唐军,姜宝谊、李仲文一则连战连败,二则独孤怀恩全军覆没,三则龙都东渡丢失,又失去了外援,士气低落,内部不稳,守城的意志不会很坚定。
因此,十天内打下龙门,还是有可能性的。
任命了屈突通、窦建德为攻城的副将,使他两人各负责一面城墙的攻势,李善道坐镇主攻的方向,亦即龙门县城的城北,亲自督战,乃从即日起,对龙门县城展开了连番的猛攻。
投石车、撞车不断轰击城墙、城门,烟尘弥漫,砖石飞溅。
弩车、强弩、弓箭,对着城头矢如蝗飞。
一架架的云梯搭在三面的城墙上。
——原是预备用来攻蒲坂城新增打造的这些攻城器械,这个时候全都派上了用场。
高延霸、高曦、焦彦郎、王君廓、范愿、王小胡等将各奋勇争先,迎冒矢石,率部攀城。
喊杀之声,震动四野,从昼入夜,未有稍息,转夜入昼,攻势不绝。
一打,就连着打了四五天。
到底是没有抢在黄君汉等攻克正平之前,先将龙门打下。
第五天下午,黄君汉攻下正平的捷报,送到了军中。李善道立即传令,命黄君汉留下一部兵马守正平,余下兵马悉来龙门,合力攻城。黄君汉部次日夜晚到达。两军会合,兵马已达六七万人。城中守了五天,守卒本已疲倦,此时见敌军增援,更是心惊胆战,守势因之松动。
又攻了三日,这天下午,焦彦郎部最先登上了城头!但是后续的部队未能及时跟上,杀上城头的焦彦郎部的十余悍卒,被唐军包围,结果死伤过半,唯有少数撤下了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