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妙心见性悟真谛,业力轮回探本元(2/2)
我继续问道:这么说,“妙性”就是“本妙元心”吧?
上师回答:是的!“妙性”和“本妙元心”说的是同一个东西。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说“菩提自性”(也就是“妙性”)充满了整个世界。
我继续问道:那为什么还是不能直接说“性”遍一切处呢?
上师回答:“菩提妙明自性”是非常圆满、含裹一切的,它能以一显万。但单独说“性”的时候,它就像一个工具的作用,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不用的时候,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比如一把剪刀,只有在剪纸的时候,我们才看到它“剪”的作用,不剪东西的时候,它就是一把剪刀。所以是“妙性”遍虚无的一切处,才能让各种“性用”随时显现。
我继续问道:我能不能这样理解:“性”就像工具的功能,这个功能不能像物品一样到处摆放,但只要有需要,它就能发挥作用。而“妙性”是说,这个功能是没有缺陷的、非常圆满的,什么都能用,一以贯之于一切在,所以道德经里称万物为众妙,此元心的觉明之性就是众妙之门。所以“妙性”就是“本妙元心”,单一说性的时候,那就不圆满了。
上师回答道:这个比喻很形象!“心”的觉明本质就像一个万能的工具,妙不可言,不管在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情况,它的妙性功能都能发挥作用,这就是它的圆满之处。
我继续说道: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只有明白“菩提妙明本心”,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这就是“见性”;如果不明白,就会产生颠倒迷执的认知,也就是“无明”。有人说开悟就是“见性”,那我现在算开悟了吗?
上师回答:“开悟”这个说法,其实也是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产生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明白了,那对你来说,就算是开悟了。
我继续问道:那这么说,开悟没有标准了?我可以随便说自己是普通人还是圣人?
上师回答:可以这么说!当你真正明白了“心”的精妙觉明真性,你就是自己内心的主人。到那个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于“开悟”这个概念,也不会在意自己是凡夫还是圣人这些名号了。
我继续问道:那如何更加透彻的理解这个精妙觉明的“真性”呢?
上师答言:“真性”就是“元心”发挥作用的本处。它既能产生六尘烦恼,也能化解六尘烦恼,让我们自由自在。六尘烦恼就像白云在天空中飘来飘去,虽然始终离不开天空,但我们的“心”如同晴空无挂无碍,始终空虚清明。世间种种也是如此,不管产生什么样的色尘,想法、感受,都离不开晴空这个“真性”。
我继续问道:是“本妙元心”是佛,还是“我的真性”是佛?
上师回答:其实说“妙心”是佛,和说“真性”是佛,意思是一样的。“妙心”能创造出各种看似真实的现象,这就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真性”。不过要知道,佛没有固定的样子,不管呈现出什么形态,它的本质都是清净、觉明的。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就是顺应了“清净觉性”。
我继续问道:我这个精妙觉明会不会消失呢?
上师回答:不会!说一个本来就没有具体形态的东西会消失,本身就是一种迷执的想法。这个“菩提妙心”,因为它超越了一切具体的形象,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既然没有具体的存在,又怎么会消失呢?所以说它是圆满、清净的。
我继续问道:既然“心”好像不存在,那为什么它又能随时发挥作用呢?
上师回答:“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我们的本心因觉明而立的法意,为了方便解释自己本妙觉元的妙性。一切存在的法意可以用不存在灭尽,不存在又作为法意又可以用不存在灭尽,然最终不灭立者,即名妙明元心于有无中圆满自在,所以我才说它“好像不存在”。实际上,能产生“存在”和“不存在”这两种法意的那个本妙元心,是圆满自在体,即佛体真实不虚,它既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但又包含了这两种状态。当它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好像什么都有了,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
合上书卷,妙成龙与盛施圆久久沉浸在思索之中。妙成龙望向窗外摇曳的枝叶,喃喃道:“原以为‘明心见性’是遥不可及的境界,今日读罢才知,它竟藏在这对日常心念与感知的追问里。就像那清风无形,却能拂动万物,我们平日里的每一个念头、每一次感知,都是‘妙心’的涟漪啊!”
盛施圆轻轻点头,眼中闪烁着明悟的光芒:“是啊!以前总觉得身体是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现在想来,不过是‘妙心’幻化的一场梦。那些执着的‘我相’‘人相’,恰似云雾遮蔽了晴空。若能时时以‘妙心’观照,或许就能少些烦恼,多些自在。”
妙成龙若有所思地补充道:“可这‘见性’之路,怕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像上师说的,我们早已习惯了颠倒迷执,要真正摆脱这些,还得在生活里不断体悟。以后吃饭、走路、待人接物,都得带着这份觉知,让‘妙心’的智光穿透日常的迷雾。”
“没错!”盛施圆握紧拳头,“若能将‘妙心’的妙性融入生活,那每一个当下都是修行。不再执着于开悟与否、凡圣之别,而是以清净觉性去面对世间万物,这或许才是‘明心见性’的真意。”两人相视而笑,心中满是对后续修行的期待,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在生活点滴中印证今日所学,探寻那妙明元心的究竟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