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诸葛亮也明白,但他也不能做(1/2)
从一开始,韦恩就从来没想过要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去,当年南海郡百姓不愿意搞集体,韦恩就随他们,带着愿意搞的人们去开荒,不愿意躲兵灾的,韦恩也随他们跳火坑。
后来没几年,自治乡里的百姓因为眼红集体村社的优待政策,很自然地就主动要搞集体化;当初侥幸从朱儁的屠刀下逃生的人们,之后也成了旧时代的死敌。
人也没得罪,事也办成了。
荆南和江东,就是被大势压垮的,韦恩也有这个耐心让西蜀成为下一个。
这就是先发优势,如果你是弱势的一方,事情还没搞成,可能自己就先被内外压力给压垮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公社失败了,马老师依旧寄希望于发达地区,而红毛冒头,可其他地区的大瓦利息却不看好的原因之一,底子厚的能失败无数次,底子薄的,机会可能就只有一次,毕竟大争时代里,你不会是单机玩家,敌人也足够强,足够狡猾。
……
被韦恩他们惦记的诸葛亮此时也很头疼,因为曹昂和西川大族撤退的时候,把府库里的金银财宝都给卷走了,等刘备打下了成都,发现没什么东西能够赏赐给将士们和新投靠他的西川豪强们。
于是乎,不得不拿那些出逃的大族所遗留下来的土地,分赏了出去。
当时分得很痛快,可这些地变成私人的了,诸葛亮想收税收粮就很麻烦了,可汉中前线还等着钱粮要用,怎么办?
“国相,华府那边对于主公称王的回复已经来了。”糜竺一只手上拿着一叠厚厚的公文,另一只手上微微提起由蜀锦织成的华服前摆,一路小跑着走到诸葛亮的桌案前。
刘备称了汉中王,立马就将诸葛亮任命为汉中国的国相。
“子仲将军辛苦了,这个怎么有这么厚?”诸葛亮问候着,然后接过那一叠公文,开始耐心地翻了起来。
“国相,你知道的,华府说话管用的人很多,报纸、刊物很多,所以我们就尽可能地全部收集整理了过来。”糜竺恭谨地在一旁站着说道。
“持负面态度的人这么多?”诸葛亮说着,言语之间带了一种愁思。
“钱叔慈在报纸上的采访说:‘小皇帝还没死,就急着准备好棺材。’李叔寇在和学生聊天时说:‘这些老东西就靠着这一个名头吊着这一口气。’……”
初步浏览下来,几乎没有任何正面言论,根本就不像是一个盟友说出的话。
“至少韦子莱和赵伯达的态度还算是不错吧。”糜竺还是挺乐观的,毕竟韦恩至少是华府名义上的领头人,而赵伯达因为一直活跃在外部,主导一系列外交和贸易活动,在外人眼里,地位也很高。
“赵伯达向来是只捡好听的说,而韦恩说的话和当年与灵帝说的一致无二,‘我是汉室忠良’,好一个汉室忠良。”诸葛亮说着,目光却没有离开手中翻动的公文。
糜竺沉默了一会,似是在犹豫该不该把自己心中的话说出来,但看着眼前的诸葛亮如此勤勉甚至有些忘我,糜竺还是打开了心扉:
“国相,其实依我看来,韦子莱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当得起‘汉室忠良’这一美誉,从当年北伐董贼……”
未等糜竺把话说完,诸葛亮便放下了手里的公文,严肃地说道:
“大司马确实有功,还有大功,但是,子仲啊,这世上焉有逼迫主上的忠良?曹贼也有功劳,可你看看他对天子做了些什么?”
糜竺听完很认同,但同时又想起当年徐州世家关于此事的讨论,于是他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