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2/2)
但从坚毅的眼神中,大家又没有看到些许的失落。
因为李程始终在攀登。
他脚步稳健、眼神坚定。
他始终相信只要更上一层楼就必定能抓住那些在旁人看来不可能的目标。
“这眼神真是绝了。”
“李程现在对于表演真是越来越精湛了。”
“这眼神中有些许的失落,但更多的却是那求索向上的奋斗之气。”
“也就是他了,换个其他人可能登楼就是登楼而已。”
“又怎么能表演出这样的这样感觉?”
“感觉这一首诗会不一般啊。”
“在这样饱满的情绪之下,出来的诗句怎能不震古烁今?”
就在这时,李程已经在缓慢中登上了顶楼。
入目所至,远山、河流,原野。
景色入眸,皆是豪放而辽阔。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李程这说的是什么方言?”
“我怎么听不出来?”
“但是听起来好像很有韵味啊。”
“这韵律感太强了!”
“好像他的方言中多了很多不一样的音,有没有懂哥出来解释一下?”
“兄弟,这是古语发音,也就是说这首诗用的是古代的韵律。”
“所以我们听起来就是特别的舒服。”
“但是,当你用现代的汉语来念的时候,就会感觉总有一些别扭。”
“原来如此,可以的这波活不错。”
“就是,兄弟们,你们有没有觉得这首诗有点简单了?”
“我感觉完全没有跟上我的期待啊。”
这时语文课代表跳了出来。
“简单?”
“这首诗可不简单!”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古人曾用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来论画,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这样的诗句简单?”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样的诗句你告诉我简单?”
“课代表同志,我错了。你别教育我了,我感觉回到了那个被语文老师支配的年代!”
“兄弟,朴素中蕴含哲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你就学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