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汉末召唤之无敌天下 > 第614章 洛阳朝议,世家之间的对决

第614章 洛阳朝议,世家之间的对决(2/2)

目录

“难道诸位已经忘了,数百年前的甘泉宫之围不成?”

王允义愤填膺道,眼中充满了锐利之色,一想到以袁家为首的这些关东世家,在值此国难当头,居然还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关西世家进行内斗。

甚至,为了削弱王家的声望与实力,竟然要放弃并州北部,这个历经千辛万苦,不知付出多少将士的鲜血,这才打下来的地方。

王允心中的心中愤怒,可想而知。

镇压黄巾之乱是假,削弱王家的力量才是真。

随着王允把话,直接说到这个份上,那些支持关东世家的文武官员,顿时无言以对,都陷入沉默当中。

帝都洛阳的安危高于一切。

如果草原联军,在得到并州北部地区后,依然贪心不足,想要继续南下的话,那洛阳还真有可能出现危机。

毕竟,那时候,草原联军就能多线出击,并州军就算是想要派兵抵挡,也是难以抵挡这么多的机动骑兵,到时,洛阳真的可能会面临着危险。

遥想数百年前,文帝时期的甘泉宫之围,他们可不想经历这样的事情。

在当初,匈奴老上单于死后,其子称军臣单于继位。

军臣单于在位后,就违背和亲之约,亲自率领骑兵六万,兵分两路大举南下,掠夺了大量人口、财富。

汉军的报警烽火,一度烧到甘泉宫,文帝急忙调派大军,戍守北方边郡,军臣单于见汉军加强了守备,这才退出塞外。

而现在,大汉的精锐部队都派到了中原战场,如果草原联军大举南下的话,以洛阳现在的汉军守备力量,恐怕还真坚持不了多长的时间。

而且,其他各郡的人马,在被黄巾军围困的情况下,也肯定无法及时派兵救援,到时候,可就真的大事不妙了!

所以,想明白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后,绝大部分人都开始,偃旗息鼓了。

“王大人此言重了。”太傅袁隗见无人出言,便知道不能让王允继续这样下去,于是在心里略做沉思后,当即淡笑说道:“只是放弃并州北部,又不是放弃所有的并州之地。”

“哪怕只有三分之一留守的实力,并州军依然是一支强军,而且朝廷完全可以下令,让并州世家自行募兵抵抗,并州地势险要,加上名将辈出,定能抵挡草原联军一年半载…”

只可惜,袁隗口中的话还没有说完,王允就已经听不下去了,直接毫不留情打断他,冷声道:“那请问太傅,如果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并州一年后该如何呢?”

“呃,这个…”

袁隗顿时一愣,不知道该怎么接。

“看来袁大人有把握,哪怕是并州军加入战场,也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就平定大汉各地的黄巾叛乱喽?”

王允露出一丝冷笑,随后对刘宏一拜,正色道:“陛下,既然太傅如此言辞凿凿,那不妨让太傅领军去平叛吧!”

“王允,你…”

袁隗顿时气得咬牙切齿,虽然他知道并州军厉害,但那些骄兵悍将可不是他能够降服的,如果真让他领军,他就算没有战死沙场,也会被并州军给坑死。

………

“王大人,可不要忘了,我大汉各地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如果不从并州这里抽调人马,万一让黄巾攻到洛阳,这个责任由你来负责不成?”

太傅袁隗骤然发难,随后寒声道:“你不能因为并州,是你王允的家乡,就想让并州置身事外,平白消耗其他家族的力量!”

见袁隗倒打一耙,王允顿时火冒三丈,道:“袁太傅,若我没有记错的话,你汝南袁氏现在当了缩头乌龟吧,你要是有能耐,为何不敢让你袁家在汝南对抗黄巾,反而是坐视汝南沦陷。”

“我看,是你袁家想要勾结黄巾,两头下注吧!”

既然袁隗开始人身攻击,王允自然不会让他如愿,当即也是点到袁家的死穴,或者说,关东世家的死穴。

毕竟,黄巾军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关东世家也有着很大的功劳。

要知道,如果一开始,他们就坚决抵抗的话,黄巾的发展,绝对不可能像现在这样顺利。

皇帝不是傻子,自然能够看出关东世家的谋划,不就是想要汉室的力量,被黄巾军逐渐消耗,然后他们再出兵征讨,从而能够坐收渔翁之利。

只不过,现在是非常时期,刘宏也不想过于刺激关东世家,所以才看破不说破,只是没有想到,今日居然被王允点出来了。

“好个大胆的王允,竟然如此污蔑我袁家。”袁隗闻言大怒,随后暴喝道:“我袁家四世三公,对大汉忠心耿耿,天地可鉴,你竟敢诬陷我勾结黄巾?”

“难道不是如此吗,并州军这些年来,为我大汉不断抛头颅、洒热血,若是没有他们,哪来北疆这些年的太平。”

“如今,你却要让他们主动放弃并州北部,我看你袁家不仅勾结了黄巾,还勾结了异族!”王允继续抹黑太傅袁隗道,好像袁家勾结黄巾与异族,完全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子师,如今大敌当前,不可内讧啊。”见王允越说越离谱,蔡邕连忙拉扯着他,示意王允点到为止即可。

只可惜,现在的王允已经怒上心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即便是好友蔡邕,也拦不住他。

而不属于关东世家一派的大汉官员们,见王允这位太原王氏的话事人,在朝堂上,与袁家如今的族长袁隗针锋相对,也是起了看热闹的心思。

反正这些人,跟他们也没有什么关系,只需要在线吃瓜就行,毕竟,这可是难得一见的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