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文豪1978 > 第630章 艺术高峰

第630章 艺术高峰(1/2)

目录

李拓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妻子新丧,赶上过年这档口,情绪自然低落,林朝阳的到来冲淡了家里孤寂、冷清的气氛,他也恢复了些活力。

林朝阳与他闲聊了几句,不知怎么地,李拓又说起了张暖心。

「暖心年轻时候,可真漂亮。」

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缅怀的神色,微笑从嘴角微微荡漾开。

少年夫妻老来伴。

李拓夫妻俩结婚三十多年,感情甚笃,李拓性格四海,热情好客,年轻时最喜欢呼朋唤友,放在别的女人身上,温馨的家庭生活被如此打扰,少不了要时常闹一闹。

可张暖心却从没有因为这样的事跟李拓争吵过,对所有人都是热情招待,她也不愿意说话,常常就是端庄的坐在那里当一个沉静的倾听者。

林朝阳听着李拓的话,回想起当年情景,心情也不免有些沉重。

他看李拓家里冷冷清清的,也没有个过年的样子,便拉着李拓让他去家里吃晚饭。

吃过晚饭,李拓说想去西院看电影,林朝阳和他一起过去,翻找了好一会儿,找到了一部迈克尔·西米诺执导的《天堂之门》。

这部表现美国南北战争的片子是张暖心生前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看过电影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林朝阳又跟李拓聊天,到深夜的时候两人都睡了过去。

次日一早,天光大亮。

李拓醒来,精神明显比昨天好了许多,不等吃早饭就要走。

「忙什么,吃完早饭再走。」林朝阳劝他。

「女儿今天回来,得早点回家收拾收拾。」

说完他匆匆走了,陶玉书看着他的背影,说:「以前还看不出来,他们夫妻是他更依赖暖心姐多一点。」

「他就是咋呼得凶。」

看着李拓情绪振奋了不少,林朝阳也感到欣慰。

初二无事,陶希武带了家里两个小的去看电影,陶玉书在打国际长途,林朝阳陪着陶父下了会儿棋。

快到午饭的时候,两人收官,便听到赵丽正在跟林二春请教买房的事。

赵丽这些年做服装生意搭着杜峰的便车,最早是开小店,后来又做了红秀的代理。

红秀在海淀、西城、丰台等4个区的6家店都是她的,一年流水大几百万。

林朝阳对陶玉成的判断没错,他之前张罗着卖BP机,吵了几个月就没动静了。

反倒是因为陶玉书的关系,给不少剧组当起了顾问,跑跑审查、介绍介绍演员,日子悠哉悠哉的,也没耽误赚钱。

当然了,肯定是跟赵丽的服装店比不了。

这两年有了钱,赵丽一直想给家里换个房子,偏偏陶父陶母年纪大了,不愿意动弹。

两个女儿不在身边,只有他们夫妻俩能照顾,赵丽也不好意思提换房子的事。

她今天跟林二春研究房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陶希文。

转眼陶希文毕业一年多了,90年代斯坦福的高材生毕业回国,各个大学、研究所、电信和银行抢着要,燕大计算机系和计算中心还特地邀请他回校工作。

期间计算中心主任张兴华跑到陶家三顾茅庐,可陶希文就是不愿意,按照他的说法,

他志不在教书育人,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不想受拘束。

虽然拒绝了几所高校和研究所的招揽,也没有找任何单位,但陶希文也不是什么事都没干。

去年燕大的ET网一期建设,他就去帮了忙,顺便把他自已在校园里弄的小工作室也给联上了网。

成为了燕大里除了图书馆、电教、老化学楼等建筑之外,为数不多能够联网的地方。

他具体研究什么,家里人也不得而知,反正赵丽说他每天从早忙到晚。

优越的家庭条件是陶希文追求兴趣的底气,他每天忙什么事情家里人不打听,也不催促。但该为他谋划的,家里人也没落下。

赵丽去年下半年以来操心的最多的是两件事,一是给陶希文淘换相亲对象,二是给他张罗买房子。

过了年陶希文就24了,岁数不大,可他成天就窝在房间里,也不出门,就算是待到34

岁也不可能找到女朋友,所以赵丽心里急啊。

找了女朋友,没房子肯定不行,这两件事就成了她目前的当务之急。

96年这阵,燕京的房地产市场远不如后世火热,亚运村和方庄是两个最火热的版块,

新楼盘扎堆儿的出现,很多都是外销房,关注度也高。

这个关注度主要是由两方面带来的,一是住在那的明星多,二是房价高。

高到什么程度呢?

便宜的2000美金一平,贵的快奔着4000美金去了。

你还别嫌贵,人家房价不按人民币算,得有美金才能买,一般老百姓想买都买不着。

「亚运村那地方不行,再过十年啥也不是。年轻人爱热闹,就奔西单、金融街那一片,以后银行、证券公司扎堆儿,全是高工资的,房价一准儿差不了。

离着海淀这边儿也不算远,以后开车回来也方便—」

林二春滔滔不绝的给赵丽讲着选房经,听得她一愣一愣的,更加用心的讨教起这里面的门道,林二春的好为人师被彻底激发,拿出了一张燕京地图来比比划划。

「妈,房子的事你不用操心。」陶希文听着赵丽和林二春正探讨的话题,说了一句。

他在美国留学两年,又实习了大半年时间,赞了几万美元,存款比这个年代99%的人都要多。

「我买我的,住不住是你的事。」陶希文一下子就没话了。

这会儿陶玉书打完电话回来,吃饭时对陶希文说:「你开发的那个电邮系统挺好用的,没想过开个公司吗?」

陶希文回国这一年并非真的无所事事,他年初的时候觉得在国内用全英文界面的电子邮件不方便,就自己开发了个中文电子邮箱系统,

陶希文闻言摇了摇头,「国内现在用互联网用户太少了,而且电子邮箱也没办法盈利。」

「现在没办法盈利,不代表以后也没办法盈利,商业模式都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陶玉书很欣赏这个大侄子,聪明、稳重、钻研精神强,但也有缺点,可能是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身上书卷气太重,太过理想化了。

「你现在凭着兴趣做事,这当然没错,但也要花一些精力考虑如何把兴趣变现。」

赵丽在一旁说道:「你大姑说得对。家里不需要你赚钱,可你整天闭门造车也不行,

11号楼你刘阿姨她外甥女现在在人大读研究生,等过两天你们俩见一面。」

这话题转的比陶玉成还生硬,真不愧是两口子。

陶希文有些抗拒的说道:「妈,我现在没打算找女朋友。」

「没让你找女朋友,你先去看看。当个朋友相处嘛,人家可是很优秀的,她妈燕师大毕业的,跟你大姑是校友,她爸在部委”」

陶玉书摇了摇头,她本来要说的话被赵丽成功的岔了过去,便没再提。

两周之后,元宵节刚过两天,林朝阳出现在《人民文学》杂志社,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作品研讨会的日子。

《人间正道是沧桑》自发表以来,在当代文坛掀起了罕见的轰动效应,国内文学界对这部盛誉空前。

许多评论家认为,这部「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并不逊色」。

因而今天为这部召开作品研讨会,规格也是很高,并且嘉宾来源也打破了一般作品研讨会的常规。

不仅有《人民文学》邀请来的作家、评论家同行,还有总政文化部的人、ZYD史研究室的教授。

研讨会开始后,各人发表对的看法和感想,总体而言到场的专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我们当代文坛,毫无疑问是丛林中一棵枝叶茂盛、

崴生辉的大树,确确实实是一座拔地而起、风光无限、撼人心魄的艺术高峰!」

「这部作品既有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两者完美的结合,提高了的品位。

篇幅宏大而情节、人物发展却又完整自然。

特别是能把人物的命运与性格的展示同时代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这就不仅加强了人物性格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而且使作品产生极强烈的厚重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