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九 无限的可能性(2/2)
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那里其实什么都有,正是那虚无之中蕴含了世间的一切。
在那里,矛盾是不存在的。
因为没有任何可能性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就像一块硬币落地,它可能是正面,可能是背面,也可能正好竖立着。又或者因为某种微乎其微的可能性,还没落地就碎成几块了。就像一个人可能死了,也可能还活着。
所以,世间的一切都在那里同时存在。
不如说应该反过来,正因为那虚无本身就蕴含了一切的可能性,所以才能从那虚无之中显化出世间的一切。
对于能够识别出这虚无的存在而言,这就是无尽的神秘、无限的绚烂与永恒的美丽。
人类有时候会误以为虚无是空洞与死寂,然而这只是因为认知能力受限而产生的错觉。
实际上,再没有比那更丰富、更深邃、更无垠、更令人向往的存在了。
因为祂就是宇宙本身,而宇宙只是祂的一小部分。
余晖闭上双眼,意识再次向着更高的本源处升去。
一时间,就连那广袤深邃的无边虚无也一并消失了。
在那里,时间还没有存在,空间还没有存在,维度还没有存在,一切都尚未存在。
就连那原初的本源都尚未存在。
就在这刹那间,从那连“没有”这个概念都没有的地方,原初的本源睁开了眼。
祂不是突然间从连“没有”都没有的地方诞生的,祂本来就是那连“没有”都没有的一切。
当祂从无法感知的无形转化为能够感知的有形,就成为了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原初本源。
当然,这还不是人们通常所感知认识的那个物质世界。
人类所生活的维度,距离原初的本源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这里的“有形”,指的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形,而不是人类认知上的有形。因为,这世间有无数客观上有形的存在,是超出人类的认知范围的。
也许这里的“有形”,更应该描述为“能够被感知”。只要在任何情况下有任何可能被感知到,即便完全不是通过人类的认知能力所感知到的,也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形”存在。
而在此之前,祂甚至连所谓的“有形”都还不是。
祂无法被称呼,无法被形容,无法被任何语言描述。
因为称呼也罢,形容也罢,描述也罢,都是属于有形世界的规则,无法用来约束“无形”。
首先是“有形”的产生,然后才随之产生了一切能够用于感知、形容、描述的媒介。
就好像先有物质的存在,然后才会形成能够感知物质的器官。
先有“有形”,然后才能感知。
这就是“无形”无法被感知的原因。
就好像存在于一个小瓶中的生物,无法真正的理解何为小瓶一样。要想真正地理解何为小瓶,首先必须要能够超越小瓶本身。
身在小瓶外,才能看清究竟什么是小瓶。
同样的,身为处于世界内部的存在,要想真正地理解世界,首先就必须要能够超越世间的一切。
超越一切的感知、形容、描述,舍弃所有一切有形世界的规则,毫不犹豫地投入那个不属于任何感知、任何形容、任何描述的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