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榆树县休整(2/2)
在部队休整期间,赵峥嵘在和当地房东一位年近九旬的裴老寿星,聊天时得知这个地方的由来。
听老寿星讲相传此地,市街用土壁围绕,在土壁之上生长着繁茂的榆树,由远望去如同个森林,故此地得名为榆树。
还有另一种说法,老夫还是深信不疑的,此地名源于城南的一棵参天古榆树,据说这棵榆树需十余人合抱,而树的周围百米,无其它树木生长,因此目标明显引人注目。
在很早以前,从宁古塔等地移居的汉人,在此树周围垦荒建屯,称之为大孤榆树屯。
后来垦荒的人口愈增多,渐成集镇,于是大孤榆树屯的名称逐渐传开,后来又称孤榆树,县名榆树便由此演变而来。
相传该地很早就有人类生存,至元灭金后,这里更是城郭为墟、土地荒弃、居民寥落,康雍年间,从宁古塔迁民授荒垦耕,老百姓聚落在一棵大榆树下,称之孤榆树屯。
到嘉庆年间人口渐多,又兼关内山东、河北等地流民携眷而入,民兴业旺,商贾渐集、次第繁荣。
到了光绪年间榆树和扶余分治,在孤榆树屯设立地方衙门榆树县,宣统元年改为榆树县直隶厅,民国二年改为榆树县。
听了裴寿星关于榆树县的由来,赵峥嵘感到非常有趣,在看这位老人长得慈眉善目,一脸的仙风道骨超尘脱俗,一看就是不俗之辈,不觉间就好奇的问道,老人家你对当前的时局怎么看。
听见赵峥嵘这么一问,裴举人也来了兴致,用手捋着飘洒在胸前的三缕美髯,朗声说道,孟子言五百年必有圣人出。
但凡圣人,必有伟大而坚定的信念,博古通今,拥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和思想。
怀揣着重建社会价值传统、挽救世道人心的崇高理想,圣人出,必能知天下人心,故必将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德能服天下,其才能治天下。
圣人的出现是应运而生,是时势造就的,周出姬旦制礼作乐,以血缘宗法制度为纽带创华夏礼乐文明,是中华文化的真正奠基者。
孔子与周公刚好相隔五百年,孔子生平最仰慕周公,最崇拜的就是他创建的礼乐制度。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建者,也是后世公认的圣人,他注解的五经,被后世尊为不可动摇的文化经典。
后世的思想主流,一直都是孔子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可以说孔子奠定了中国人,此后数千年的文化性格。
而司马迁是最具有圣人特质的,他是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前无古人,全面构建了,中国正统史学系统。
大唐高僧六祖惠能大师,是真正将佛教进行中国化的集大成者,他为贫苦的大众指出了一条,最为直接的求道之路,那便是反向内心而悟证。
禅宗思想成为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源头,是中国人内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能之后又过五百年,南宋的朱夫子真正将,儒释道三教融会贯,其格物穷理的思想,为中国人指出了学习儒家文化的方法,即积累而渐进的治学理念。
同时朱熹在五经基础上,又提取四书作为精华,以他注解的四书五经,此后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正统学术思想。
朱熹之后号称大明三百年,第一人的王阳明,以格物致知思想挑战朱熹的格物穷理,吸取了禅宗思想以致良知之学,反身悟理于心,而不必舍本逐末向外去求。
心学也将知行合一的理论,应用于政治和军事的实践之中,并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王阳明之后五百年,近现代时期,群星闪耀,最为光照四方的伟大人物,老夫首推毛润之了。
他成长于乱世之中,从小便勤奋好学,树立伟大的志向,他翻遍史书、苦苦思索以期能够找到,解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方法。
在红军艰难的长征历程中,关键时刻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以他为核心的领导群体,在此后的抗日战更是战功赫赫,其功绩足以彪炳史册、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