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章第二处洞府之基普及教育(1/2)
这绝不是因为小满和萨兰珠想玩雪,所以假公济私。
湖面厚厚的冰层上,笑天和黑熊再次欢快地拉起了冰橇,狂奔中发来嗷嗷如狼的叫声。
顾恪也觉得这两条狗子是该活动活动了,不然光吃不动,越长越肥。
身旁的小萍儿只跟着玩了一会儿,就以准备做饭溜了回来。
不过她面前那大筐的蔬菜只有最上一层被动了些,本该干活的手则被顾恪握住,那葱白似的纤指被包裹摩挲,如脸颊一般泛起淡淡粉色。
而把人家手当串般盘玩的顾恪双目微闭,琢磨着义务教学的细节。
突然冰面上的两条狗子急转弯,冰橇一个甩尾漂移,差点没翻车。
然后便是小满的笑骂声:“阿珠你想狗啃泥了么?转那么快做甚。”
两条狗子舌头伸得老长,在风中甩动着,带出团团白气,朝湖边冲来。
快到岸边时,萨兰珠欢呼一声飞起。
小满哇哇大叫:“哎呀,你又不刹车。”
软乎乎的奶白血气一垫,连狗带橇速度骤减,再被轻轻一弹,平稳地落到岸上。
这边萨兰珠却哈哈大笑,以泰山压顶之势砸向顾恪。
顾恪睁眼,抬手在那大优点上一撑一送,萨兰珠就一屁股坐到了旁边的木椅上。
没等他说什么,萨兰珠便笑到:“成了,成了哦。”
顾恪:“什么成了?”
萨兰珠:“太平寨的洞府之基形成了,等它蜕变完成,就可以再开一个新洞府了。”
顾恪闻言,意识进入系统的3d地形图上一看,果然在太平寨的位置发现一个微弱却稳定的光点。
那个由李秀儿亲手雕刻的神农像,经历了漫长的十多年时间,终于开始了关键的蜕变。
洞府之基很重要,有了它就有了新洞府。
甚至顾恪他们没事就投影去太平寨,找大小姐她们聚个餐都不是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大小姐在那里,乾坤子母袋可沟通内外,太平寨完全可以成为一块上好的“试验田”。
碧海城就算了。
凉山寨出来的老寨人忠心足够,诚心足够,就是性子和做事都很直。
神农发话,他们一定会照办,而且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弄不好把义务教育搞成一场跃进式行动。
在碧海城试验,结果不具备普遍意义,推广起来很容易出问题。
反观太平寨这边,地处中庭,吸收来的居民中人才更多,底层百姓的平均素质也要高一些。
而且让大小姐吩咐李秀儿去做,这样试验不会受到神农名头的干扰,结果才有参考价值。
他这边想着事,旁边小满也热切起来:“咦,那不是可以看到菊琴姐她们了?”
小萍儿也点头:“不知梅书姐怎么样了。”
好吧,看来没人思念大小姐。顾恪默默同情了下她。
谁让大小姐身份地位不一般呢。
以往在山谷她有梅兰竹菊随时服侍,与小满和小萍儿谈不上多亲近。
还是梅书菊琴日常教两小练武,又比较好说话,相比之下和两小关系最好。
顾恪笑着点头,把她抓到身旁,坐在萨兰珠身上:“闭上眼,我们这就过去看看。”
三女闭眼,下一刻便被他的神念带着到了太平寨……几十里外的神农谷中。
没办法,洞府之基并非一定是最多人参拜的那个,但必是最合适的那个。
神农谷这个雕像,是李秀儿八岁时花了几天雕出来的,可以说满满的全是感情,唯独没有任何技巧。
后来手有力了,灵活了,这雕像已经被拜了很久,顾恪还通过它赐福过李家沟遗孤。
如此情形下,自然不适合再在这雕像上动刀。
但它也不能放到太平寨的神农庙,新来的百姓是不会认可的——神农大人怎么可能这么丑。
于是这个脑袋大身子长腿还短的奇行种雕像,就一直放在神农谷中,保留至今。
而神农谷一直是大小姐她们的隐居之地。
顾恪的神念投射过来,刹那间便与某个强盛又炽烈的气息触碰在了一块儿。
正在石桌上饮茶嗑松子的大小姐一惊、一怔,突然将自身气息收敛回来。
她脸上的表情也从肃杀→狐疑→了然,最后隐隐泛起一抹红晕。
这一切,不过是她在接触的瞬间感受到了顾恪神念的强大,条件反射般地警惕,却又立刻察觉到他神念那熟悉的气息。
因为友人契约的存在,双方神念与血气的触碰并没有冲突,而是平和地相互渗入。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大小姐战斗时血气就像抡圆了拳头,捶在对方身上。
而刚才的情形,更像是顾恪突然冒出来,拉着她的手就摸。
二者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猝不及防下,大小姐这才被吓得飞快收敛血气,左右扫视了片刻,却没发现异常,或者说没找到某人。
蹙着秀眉,她有些不确定了:“没人?”
神念中小满和小萍儿都传递出明显的笑意,对这样呆呆的大小姐感到了新奇。
顾恪可不敢让她们一直看热闹,或许哪天小满就会说漏嘴呢。
以大小姐的脾气性格,怕是要躲起来抠个三室两厅了。
激活一枚因果钱,将那份义务教育计划书灌输给大小姐。
顺带说明刚才是他的神念投射,不能与她交谈,这次只是观察一下太平寨的大致情况。
大小姐接受了灌顶后,原本有些期待的神情散去,闷闷说了声“知道了”,就钻进她自己的紫竹车里,关上了窗户。
这紫竹车有隔绝窥探的特性。
顾恪的神念倒是能穿透进去,可那肯定瞒不过大小姐,也没这必要。
萨兰珠这边已经忍不住在猜测:“大小姐不会生气了吧?啧啧。”
“要是知道我们也在,她不会揍你吧?”
“看来还是我们最好,不会揍阿顾你的。”
顾恪无语,念头一动,拉高了视角,升到了神农谷上空,居高临下地朝数十里外的太平寨看去。
事实上,在本地居民口中此处已不叫太平寨,而是太平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