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灵异 > 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 第二千一百九十七章

第二千一百九十七章(1/2)

目录

人只有在最绝望的时候,才会做出最极端的选择。

要知道这种大家一起完蛋的想法,美国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冷战时期,美国佬就制定过一个计划。

【“片甲不留”的核战争计划】

2015年,华盛顿大学档案馆披露了一份震惊世界的文件,详细记录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制定的核战争策略。这份计划不仅列出了潜在的攻击目标国家,还精确到具体区域和投放的核弹数量。

美国为何要制定如此详尽且极具威慑力的计划?这一计划最终又因何原因被叫停?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与美国的战略考量。从历史背景来看,美国此举主要源于冷战时期与苏联的对抗需求。为应对潜在的军事威胁,美国投入大量资源,制定了这个覆盖面广、执行力度强的计划。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苏联解体后,这一计划的必要性逐渐降低。同时,维持该计划所需的高昂成本也成为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此外,国内外的舆论压力以及新的安全威胁的出现,都促使美国重新评估其战略布局。最终,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美国政府决定终止这一计划,转而将资源投入到更符合当前国际形势的战略部署中。

核武器的破坏力无与伦比,是人类面临的最致命威胁。正因如此,掌握核技术的国家都会签署相关协议,全力防止核冲突爆发。这种武器的毁灭性太强,任何国家都不敢轻易使用,只能通过外交手段确保和平。核战争一旦打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各国都小心翼翼,生怕擦枪走火。通过签订协议,大家相互制约,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这种武器威力太大,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坐下来谈判,避免事态失控。核协议就像一把保护伞,让各国在核威胁下保持冷静,共同守护地球安全。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实施的核打击堪称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行动之一。1945年8月,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造成巨大破坏。这两座城市在爆炸后几乎被夷为平地,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日本因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极端高温可达到约4000度,这种热量迅速向四周扩散。由于日本是岛国,周围被海洋包围,当这股热量接触到海面时,海水在极短时间内被加热至沸腾状态。对于处于爆炸中心区域的人员而言,这种高温是致命的,许多人瞬间被高温汽化,尸骨无存。即便在爆炸范围边缘的人员,也难以幸免于难,他们大多遭受严重烧伤或烫伤。

美国在1959年制定的核武器发展蓝图,将核战争的恐怖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份名为《1959年原子武器研究要求》的文件,详细规划了核武器的研发方向和使用策略,其内容之惊人远超普通人对核武器的认知。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美国在核技术领域的雄心,更揭示了大国之间核军备竞赛的残酷现实。这份计划标志着核武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危险的阶段,为后续的核武器研发和部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份长达800多页的文档系统规划了核打击方案,具体标明了各个城市的打击目标数量。文件涵盖了从德国东部出发,经过莫斯科,延伸至中国境内的广泛区域,完整勾勒出了横跨欧亚大陆的战略轰炸布局。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被确定为最主要的打击对象,预计将遭受超过三百次的攻击,其强度足以彻底摧毁这两座城市。

朝鲜战争失利后,美苏之间的对立情绪不断升温,双方剑拔弩张,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面对苏联日益壮大的军事实力,美国深感不安,不得不未雨绸缪,紧急制定了对苏核打击方案。这份计划详细规划了美国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核打击行动,以确保自身战略安全。

苏联的空中军事力量在当时几乎无人能敌,这对美国构成了重大威胁。此外,苏联还拥有强大的核武器库。因此,在美国的战略计划中,首要目标是打击苏联的机场,并将核爆从空中改为地面引爆,以产生更大的破坏效果。这一策略的核心目的是尽一切可能阻止苏联率先使用核武器。

美国战略司令部明确指出,即便无法完全遏制敌方行动,也必须确保对这些城市造成大规模、全面性的破坏。他们强调,即使防御措施未能奏效,也要通过战略打击手段,对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关键目标进行彻底摧毁,以削弱其功能与作战能力。

这就是一种歇斯底里的恐惧!

在20世纪,冷战几乎定义了世界秩序的走向,尤其是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强国,军事实力数倍于苏联,又拥有先进的核武器和全球化的经济网络,为什么会如此害怕苏联?美苏冷战是一场超越了常规军事对抗的战略较量。表面上看,苏联的军事力量并不及美国雄厚,其经济规模也远远不及美国的一半。然而,美国对苏联的恐惧并不仅仅来源于核武器的威胁。而是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全球霸权的较量中,美国发现,苏联的存在,意味着自己所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冷战的真正核心,并非单纯的军事对抗,而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

美国作为全球资本主义阵营的核心,力图通过推崇自由市场、民主政治来统一全球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美国人眼里,苏联是一个危险的示范。苏联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美国所宣扬的“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苏联通过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证明了在没有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个国家也可以在科技、军事、经济等方面实现迅猛发展。换句话说,苏联不仅在军事上威胁美国,更在思想上威胁美国。美国害怕,如果全球大多数国家都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资本主义的模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看到,冷战时期,苏联并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竞争对手。

它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迅速传播到了全球各地。

无论是在东欧、拉美,还是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开始对资本主义模式产生怀疑,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更能保障公平与平等,尤其是劳工阶层的利益。这种思想的扩展,让美国对苏联产生了强烈的不安。不仅如此,苏联的成功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这种文化的扩散,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美国在冷战时期不断加大对苏联的舆论打压,利用媒体、文化等手段,竭力否定苏联模式的成功。然而,苏联的经济与社会成就却无法被忽视。尤其是它在大萧条期间的崛起,让世界见识到了另一种社会模式的可能性。尽管美国不断宣扬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很多被压迫的群体和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往苏联的体制。

这是思想上的绝望……毕竟没人比资本主义自己清楚,他们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美国的工人阶级在什么时候是最舒服最有活力,答案就是冷战时期,苏联还存在的时候!那时候资本不得不让利给工人,甚至为此专门发明了一个词……叫做中产阶级!

这种极度恐惧之下,才催生出了所谓的最后计划,让大家一起完蛋!

不过最后这种情况没有发生,1959年,赫鲁晓夫应美方邀请前往美国,旨在探讨解决柏林危机的方案。这次访问不仅标志着苏联领导人首次踏上美国领土,还对缓和美苏紧张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冷战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会面中,双方达成一致,约定今后处理争端时优先采用非军事手段,明确禁止使用核武器。赫鲁晓夫访美期间,给美国民众带来了深刻印象。他参观了加斯特农场,对广阔的玉米地表示高度赞赏。此外,他还游览了迪士尼乐园,并与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共进晚餐。这些举动让美国民众改变了以往对苏联的看法,认为赫鲁晓夫非常平易近人。这次访问让美国对苏联有了全新的看法,极大地推动了双方关系的改善。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也出现了反对核战争的声音。欧洲方面对此计划更是强烈抵制,因为不少欧洲国家是美国的盟友,一旦战争爆发,苏联很可能会对欧洲发动攻击,这对欧洲国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威胁。基于这些因素,该计划最终被搁置。

而现在,这个决定却不是出于恐惧……而是绝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