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山海关外(1/2)
用间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也是兵法上早早就被提出的一招。
《孙子兵法·用间篇》对之就有专门的注解。
千百年的青史上,奸细两字也从来没有断绝。就大明而言,最是显眼的就是靖难之役里的徐增寿(定国公)和李景隆了。
曾经率大军五十万征讨朱棣的李景隆,在战后竟然成为了靖难第一功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这是不是很可笑啊?
然而时光荏茬,等到了明末时候,自诩是文明人的大明王朝在战争成擒。
想要彻底肃清津门的细作何等困难。
然而津门城有自己的独特位置,它是一座军事重镇,内外消息是不畅通的。对内是抓不干净的,可对外呢?只要留心那些能够接触到外界的通道,早晚能把害虫揪出来。
郑鸿逵接到黑冰台通禀的消息时候,不自觉的笑了笑。把鞑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燕京也好,这样一来他们去打山海关可就轻松多了。
后者可已经不再是吴三桂的老巢了。
这位大明的平西伯投降了鞑子之后,满清可是给了他极大地优待,整个辽西走廊都跟封地一样落入了关宁军的掌控。而山海关自然就也落进了鞑子的手里了。
这是交换么。
一二十万被吴三桂迁移到滦平的军属辽民,纷纷又转回了老家。
这看似一切都那么的美好。
虽然耗时有点长,满达海去年中才真正的掌控住山海关。
然而这辽西走廊真不是什么风水宝地,边上就有觉华岛,为了应对郑军的威胁,吴三桂直留下了近两万军兵在此。
这是多尔衮要借用吴家来抵挡郑芝龙军,可何尝又不是多尔衮在借郑家的手来抑制吴三桂呢。
郑芝龙是见不到吴三桂的狗头了。但他觉得自己很有必要往辽西走廊打一波,同时也看能不能夺下山海关来。
后者独特的地形地理,叫其拥有着成为一个坚固要塞的所有条件。且濒临大海,后勤畅通。只要能夺下来,稍加整治,这儿就能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要塞。
更能把关内关外的鞑子做一个很好地切割!
郑芝龙瞄准这地儿已经多时了,但他先前在津门和登莱布下棋子,那总是要这两地儿安稳了,才能有余力经营他处不是?
“既然如此,曰都(郑芝鹏字)啊,那我就启程了。”郑鸿逵一语说罢,头也不回的去了。只留下背后郑芝鹏满是羡慕的眼神。
到底是同胞亲兄弟,就是不一样。郑鸿逵先是有坐镇闽地、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兵甲等方面的功绩,这就能比一比萧何的功劳了。虽然郑鸿逵面临的局面比之萧何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而现在一领兵呢,那就是三万人,战船百艘,辅船百艘,浩浩荡荡。
第一仗打山海关,还是玩突袭,甚至都是趁虚而入。
这样的战事要还能打败,郑鸿逵真就连一头猪都不如了。
眨眼几天的功夫就已经过去,满清在收到津门情报的同时,更接到了郑芝龙在济宁汇集漕船的消息。虽然觉得很荒诞,但图赖、图尔格等还是提出了要防备郑芝龙顺着运河北上的可能。
偏偏紧随其后就是郑鸿逵率海陆大军杀抵津门的消息。
郑芝龙要也率军北去,连上郑鸿逵带来的人马,还有津门本来的兵马,那可真不能小觑。
如果阿济格的马军依旧留在中原,关外的兵马也依旧屯留在关外,郑芝龙率军直捣燕京而来,那就燕京的兵马言,还真的很难抵挡住。
可是现在就要抽调阿济格以及关外的兵马吗?那是不是有些儿戏?
当自身兵马的战斗力在战场上占不到优势后,满清现在也体会到了当初朱明的难受了。
每每与人数远不及自己的敌人作战,都要保持着对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如此才敢上前厮杀,这还真是六月的债还的快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